
索凡替尼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的小分子抑制剂。该品种上市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注:
神经内分泌瘤
神经内分泌瘤(NET)起源于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细胞或产生激素的腺体。神经内分泌瘤可起源于体内很多部位,最常见于消化道或肺部,可为良性或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瘤通常分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获批的靶向治疗包括索坦(苹果酸舒尼替尼)和飞尼妥(依维莫司),用于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或高度分化的非功能性胃肠道或肺神经内分泌瘤。
索凡替尼开发计划
美国、欧洲及日本神经内分泌瘤研究:在美国,索凡替尼于2020年4月被授予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胰腺和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并于2019年11月被授予“孤儿药”资格认证,用于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瘤 。2020年12月已正式提交美国新药上市申请,其后将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交欧洲上市许可申请。以上申请均是基于已完成的 SANET-ep 和 SANET-p 研究[2],以及索凡替尼在美国治疗非胰腺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现有数据(clinicaltrials.gov 注册号NCT02549937)。
中国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研究:2019年11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了索凡替尼用于治疗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新药上市申请,并于2019年12月纳入优先审评。该新药上市申请获成功的 SANET-ep研究[3]数据支持。SANET-ep 是一项关于索凡替尼治疗晚期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中国III期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gov 注册号NCT02588170)。该研究在计划前的中期分析成功达到无进展生存期("PFS")这一预设主要疗效终点。该项研究的积极结果于2019年 ESMO 年会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并在2020年9月同步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4]。SANET-ep 研究结果显示,索凡替尼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67%,接受索凡替尼治疗患者的中位 PFS 显著延长至9.2个月,而安慰剂组患者则为3.8个月(风险比 [HR] 0.334;95% 置信区间 [CI]:0.223-0.499;p<0.0001)。索凡替尼具有可接受的风险/效益比。
中国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研究:2016年,和黄医药在中国启动了一项关键性 III 期注册研究 SANET-p,入组患者为低级别或中级别晚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该研究在预设的中期分析中成功达到PFS这一预设主要疗效终点并提前终止研究(clinicaltrials.gov 注册号NCT02589821),并以此为基础于2020年9月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其第二项新药上市申请。该项研究的积极结果已于2020年 ESMO 线上年会上公布,并同步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5],结果显示索凡替尼帮助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51%,中位 PFS 为10.9个月,而安慰剂则为3.7个月(HR 0.491;95% CI:0.391-0.755;p=0.0011)。索凡替尼的安全性是可控的,与之前研究中的观察结果一致。
中国胆道癌研究:和黄医药于2019年3月启动了一项 IIb/III 期临床试验,旨在对比索凡替尼和卡培他滨治疗一线化疗失败晚期胆道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clinicaltrials.gov 注册号:NCT03873532)。
免疫联合疗法:和黄医药达成了数个合作协议,以评估索凡替尼与 PD-1单克隆抗体联合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包括已于中国获批的单药疗法的替雷利珠单抗(BGB-A317)、拓益(特瑞普利单抗)和达伯舒(信迪利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