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3日/医麦客新闻 eMedClub News/--据悉,9月19-20日,苏州茂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尚小云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以“免疫力解码、免疫力经济、新医科产业”为主题的首届长江国际免疫治疗峰会。
开幕式上,茂行生物与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苏州大学等11家高校、投资机构、企业进行了集中签约。签约仪式上,尚小云博士与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婷婷博士、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教授等嘉宾一同点亮了签约柱。
本次战略合作,旨在整合大学、研究院、企业和投资机构等单位,探索“政银服产学研用”全创新链条的融合发展新机制。茂行生物创始人尚小云博士表示:“与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是茂行生物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研究院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基础免疫学科研团队,以全先进、最全面的细胞解码技术探索人体疾病,成果将为产业原始创新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
开幕式上,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教授宣布发起“免疫力解码”计划,并首次提出了“免疫年龄”的概念。
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通过视频致辞。何维说,生命科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免疫学也是生命科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之一。人口老龄化、新发突发传染病和慢病防控,免疫学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次峰会充分发挥学术团体智力优势,吸引国内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风险投资的重要关注,紧紧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和科技创新中心重要载体的关键作用,探索“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的新机制新路径。
长江国际免疫治疗峰会由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发起,将联合南京、武汉、苏州等长江流域城市,打造免疫治疗产业支撑平台,促进生物治疗产业发展进步。此次峰会以“国内顶尖、国际知名”为目标,以“一流学科和BT产业”为导向,以“建设一流学科、关键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主线,旨在以长江头重庆市和长江尾上海市,联合南京、武汉、苏州等长江流科技重镇,打造免疫治疗产业支撑平台,从医疗、健康层面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物治疗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该峰会设置院士论坛、发展论坛、前沿论坛、思辨论坛。在开幕当天的院士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以《疫情下的生物技术药物转化新策略》为题,现场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全球疫苗接种超过56亿次,新冠变异毒株Delta流行已超过130个国家、Lambda流行超过30个国家、Mu流行超过50个国家。”他指出,普通新冠病毒的潜伏期是14-15天,新冠变异毒株的潜伏期为2-3天,7-14天为新冠变异病毒患者轻重症转化分水岭。
“讲话1分钟大约会产生1千个气溶胶,大部分在5微米以下,还有的在1微米以下。”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围绕《共患病毒病与综合防控》主题,认为国内人用疫苗市场未来趋势有:一类疫苗主体迭代、逐步对标国际标准;二类疫苗品种迅速成长;多价苗替代低价苗、多联苗替代单苗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针对《合成免疫学与免疫细胞治疗》介绍,合成免疫学是前沿免疫学理论与现代合成生物学技术高度融合交叉的新兴学科,极大推动了重大疾病免疫治疗现代理论、技术途径和产品研发的飞速发展,旨在通过理性设计,重塑、纠偏、再造机体的免疫系统,实现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和规模化产业化。
“核酸适体为精准药物治疗和临床诊断提供革命性的新工具。”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讲到,核酸适体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靶标范围广等特点。
“免疫治疗是现在医药产业的重要力量之一,2020年销售的前十名药物中有5个和免疫学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医药创新社理事长董晨说,“免疫反应过弱,可能会引起感染、癌症等;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导致过敏等。”
“炎症是人体对损伤的一种反应,是为了保护人体。”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讲到,肿瘤血管病理学的目标在于肿瘤精准病理判断和靶向治疗。
位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是一家新机制、新业态、公益性新型研究机构,于2020年6月30日正式启动建设。据介绍,一年多来,研究院在探索创新机制、搭建高端平台、建设国家基地、聚集创新团队、开展疫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