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药企首席投资官,创新甄别力是BD合作与投资的关键

收藏
关键词: 药企投资合作
资讯来源:E药经理人
发布时间: 2023-03-13

我们不需要去贴标签,无论是BIC还是FIC,只要是真正的、有效的创新,就应该去支持它的开发。




“现在不再是喘息期了,Biotech在做了思考和调整后将继续‘上路’”。在先声药业首席投资官周高波的观察中,行业在喘息期发生了诸多变化,比如Biotech公司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投资人意识到要提高创新的标准和甄别力等。

Q=E药经理人融媒体

A=先声药业首席投资官周高波

Q:过去两年Biotech大部分会选择上市,独立做大做强,去年你在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在过去一年半的市场调整过程中,中国Biotech最大的变化是他们越发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前手握潜产品的Biotech并不会主动找到Pharma 合作,现在逐渐意识到了合作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并不是因为撑不下去才合作。而是目的明确地利用Pharma在临床、注册、商业化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和产品的竞争力。这个思维模式上的转变对整个行业发展都会有促进作用。合作尤其需要双方找到共赢点,也需要在合作模式上进行创新。

Q:相比2021年,2022年项目的供给 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数量多了还是 少了?优质项目多了还是少了?交易的话 语权是否发生了变化?

A 有一些变化发生。总体来说,高 质量标的以及有合作意愿的公司还是不少,同时我们的合作标准也在提升,更加聚焦高临床价值的差异化创新。所以,尽管可选择的标的变多了,我们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很大力气,去寻找那些最优质的资产。其实Biotech内心仍然希望将最优质的资产留在手里,所以达成合作尤其需要双方找到共赢点,也需要在合作模式上进行创新。

Q:2022年以来,不少Biotech开始砍管线、裁员甚至卖厂,现金流紧张问题频发,你如何看待这一行业现象?对于行业来说,尤其是Biotech,如何穿越周期?

A 不管是在组织上还是在资产布局上做调整,都不是坏事。这是过冬要做的事情。但战略必须是要穿越周期,过冬时要想等到春天该怎么做,也要想到即将到来的春天和去年的春天是不一样的,所以是走老路还是换个模式?
现在看来模式转换是有必要的,要让优秀的创新产品找到最佳合作伙伴,加速临床推进,使商业潜力最大化,实现创新价值。Biotech创始人和投资人都应看到这一点。

Q:2021年下半年,创新药资本市场开始调整,你认为现在是否已经调整到位了?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寒冬期会以怎样的形式结束?

A 可以感到资本市场已经回归理性了,现在已经不是寒冬期了。去年这个时候医药行业处于喘息期,现在也已经结束了,Biotech在做了思考和调整后将继续“上路”。“上路”本身不代表估值马上会回升,行业马上会欣欣向荣。那些决定改变、敢于探索新模式的企业,会成为可能成功的企业。另外投资人的专业评估能力需要时间提升,真正的创新也需要时间,所以恢复需要时间。

Q:国外的FIC产品大多来自实验室转化,而国内产学研转化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国内没有形成良好转化生态圈的原因是什么?先声在产学研合作上有没有一些系统性的计划或者进展?

A: 不是某一环节的问题。目前转化的各个环节都还比较薄弱,需要相关法律的完善,资本市场对早期创新的支持,企业对高校院所的赋能,甚至教授本人思维模式和专注点的转变等,才能慢慢完善这一产业链。
国内有许多院校的科研方向非常前沿,但转化能力不一,先声正积极与院校接触,希望把我们的行业能力和院校的科研方向相结合,共同开展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快速让创新走向市场。2022年先声为此专门成立了协同创新部,来支持科研院校的成果转化。

Q:你觉得大致什么时候能够看到一些显性成果,比如FIC产品?会不会出现一些为了迎合资本,为了首创而首创的成分?

A 行业中有不少First-in-class,但首创并不一定是突破性的药物。要既满足首创标准,又属于有突破性潜力的治疗方案,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过去五六年,行业出现了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现象,大家大搞Me-too、Fast follow,开发成功率很高但却进入了红海市场。资本市场大量蜂拥而入,投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公司采取Me-too方式来开发创新,引发了过去一年半资本市场的回调。
大家意识到同质化创新的可持续性有限,投资人也慢慢调整了评估标准。在这一背景下,First-in-class变成热词,大家可能会偏向于追求一些特别新的靶点和赛道,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落脚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上。没有真正临床价值的FIC产品也是走不远的。我们不需要标签化,无论是BIC还是FIC,只要是真正的、有效的创新,就应该去支持它的开发。

Q:很多投资人会说,两三年内看不到创新药的机会了,你怎么看待?作为很多基金的LP,信心和压力是怎样的?

A 同样是创新,不同的投资人、不同的专业度,对于创新的判断会不同。专业投资人在全球范围内有良好的专家网络,他们内部的科学家、投资人有丰富的经验,这类投资人有能力偏向于对突破性的早期创新布局。还有的投资人是跟随式财务投资,或者投资一些创新度较低的项目。
对于先声来说,作为LP我们自然希望基金能运作得好,但先声对基金的要求更多是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希望成为战略伙伴,探讨与不同创新公司的合作。

Q:行业中的投资人会不会是推动重磅创新产品最为关键的角色?现在国内药企对外引进的部分是不是要增加?

A 重磅创新产品的出现,常常是“投资人+Biotech+制药企业”多方协力的结果。在海外市场这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模式,这个模式在中国也走得通,而且在未来几年会成为主流。于先声而言,只靠自己的研发团队来做创新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要抓住市场变化的契机,不断搜寻和评估市场上有创新潜力的公司和产品,在双方互赢的前提下开展合作。

Q:现在海外有很多性价比相对高的资产可供投资和并购(M&A),但国内药企似乎很少去参与并购或者比例很大的投资,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A 接下来M&A会更多,驱动力有三:第一,资本市场过去一年半的调整,使得很多公司的估值回归到了合理水平,甚至较低水平;第二,Pharma需要快速提升自己的管线数量和质量,如果仅靠BD或自研,扩张的速度会有限制;第三,国际化进程中M&A会作为一个快速布局的策略。

Q:今年其实有两三家企业开始走向海外去做一些并购,但似乎都受到海外政治因素影响,现在是出去海外做收购的时机吗?你对M&A标的的画像是怎样的?

A 确实有影响,但“门”没有关上。只要公司做好准备,对市场和政策环境有清晰认知,深思熟虑,遵循各国法律和要求,就没有太大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我们只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标的画像因公司而异。首先还是以公司的策略为指引,和核心治疗领域相匹配;其次,标的质量不光是产品质量还包括团队能力;第三是要我们能够赋能的企业,这些都是我们判断的依据。

登记邮箱信息

订阅E药经理人

信息服务


扫描二维码


精彩推荐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 再鼎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