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企业融资动态分析 | 研究院

收藏
关键词: 分析生物医药医药融资药企生物
资讯来源:研发客
发布时间: 2021-09-08


据研发客统计,2021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了15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397亿元,创历年H1新高。在整个医疗健康产业中,生物医药的交易量和融资总额超过数字健康、器械与耗材等细分领域继续领跑。



从适应症的角度来看,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最受资本追捧,其他诸如眼科、呼吸、感染、血液等领域,不论是交易量还是融资额都远低于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值得关注的是,核酸药物、蛋白降解疗法这2个领域呈现出崛起的态势,“AI+制药”型公司热度依然不减。

资本青睐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

2021年H1,在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共发生76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74亿元。(因其中许多公司同时涉足这两个领域,遂合并统计。)

所涉及的主要疗法包括抗体药、ADC、细胞疗法、溶瘤病毒、基因疗法、大\小分子化药等。其中融资额最多的三个领域是抗体药、大\小分子化药和细胞疗法,占比分别为43%、15.5%和9.8%。而在抗体药中,ADC药物占比最大,达到44%。


融资总额较去年同比增幅扩大,这或许与去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资金收紧和后半年开始的反弹相关。不过,值得关注的一组数据对比是,今年HI融资交易数量同比近乎翻了一倍,结束了从2019年开始融资额增长交易数量却一直下滑的态势。

一般来说,融资轮次越靠后,单笔融资金额相对越高,而这些多次融资的头部企业大都已耕耘多年。这样的态势或许意味着,过去两年资本更多地向这些头部企业倾斜。而从今年上半年的融资情况来看,中小型初创企业的融资难度或许已开始降低。

从融资轮次的分布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77起融资事件中,A轮及A轮前的交易数量占总交易量的近半数,为32起。我们看到,诸如健新原力、宜明昂科、启函生物、璎黎药业等此前受到业界关注的新兴企业都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A轮融资。


今年H1,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中最大的两笔融资由专注于ADC药物的特瑞思和多禧生物完成,融资金额分别为10.2亿元和10亿元。此外,同样主攻ADC药物的映恩生物、百力司康、启德医药、普方生物和诺灵生物也完成了不同轮次的融资。

ADC药物主要应用于抗肿瘤领域,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资本追捧的程度逐渐和单抗双抗比肩。

目前,中国本土企业中进展最快的ADC药物是荣昌生物的RC48(disitamab vedotin,商品名:爱地希),已于今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上市。此外还有二十多种处于不同阶段临床试验中的ADC药物正在开发中,多数针对HER2靶点,其余还有Trop-2、CD20、c-Met、EGFR等。

注: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

新领域企业展露锋芒

2021年上半年,专注核酸药物、蛋白降解疗法以及“AI+制药”领域企业的吸金能力表现较为亮眼。这三个领域融资事件的共同点是,多数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融资轮次较为靠前。

核酸药物包括ASO(反义核酸)、mRNA(信使RNA)、siRNA(短干扰RNA)、miRNA(微小RNA)、saRNA(小激活RNA)等。目前,全球已经有多款核酸药物获批上市,例如辉瑞、赛诺、菲诺华等多家跨国药企均在该领域有重要布局。

新冠疫情将核酸药物mRNA疫苗推上风口浪尖,资本助力国内相关企业快速跟进。

上半年专注于核酸药物完成融资的企业有11家,其中6家主攻mRNA,分别为斯微生物、艾博生物、达冕生物、本导基因、启辰生和嘉晨西海。

截止到今年8月,成立于2019年的艾博生物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快速完成了三轮融资,金额分别为1.5亿元、6亿元和7亿美元。艾博生物联合军事科学院以及沃森生物共同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ARCoV)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mRNA疫苗,目前正处在III期临床阶段。

斯微生物是国内最早成立的mRNA药物公司,也在今年6月完成了2亿美元的B轮融资。据悉,斯微生物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质多聚物纳米载体技术平台(LPP/mRNA)进行创新mRNA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目前拥有十几个自主开发的mRNA新药研发项目。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嘉晨西海,其在一年间先后与君实、康泰、天境和欧林生物四家上市公司合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在蛋白降解疗法领域,蛋白降解药物(PROTAC)和分子胶技术是两个主要的开发方向。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将至少有15款在研蛋白降解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10款蛋白降解剂和5款分子胶降解剂。值得一提的是,蛋白降解疗法进入临床试验才刚刚2年多,属新贵领域。目前,包括BMS、赛诺菲、亚盛、万春等企业在该领域均有布局。

该领域上半年完成融资的企业有四家,分别为专注于PROTAC的分迪药业、标新生物和美志医药,以及专注于分子胶蛋白质泛素化降解技术产品的康朴生物。


全球以源头端为导向的“AI+制药”研发企业发展开始趋向成熟并已逐渐向商业化落地转变。据动脉网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外21起“AI+制药”融资交易累计达20.83亿美元,接近2020年全年数据。相比之下,国内融资交易数量和金额都低于国外,共有12起融资发生,已公开的融资额共计约为4.88亿美元。

其中,研发客统计了5家自建管线的“AI+制药”公司,分别是星亢原生物、英飞智药、索智生物、德睿智药和焕一生物。


对照2020年国内获得融资的8家“AI+制药”企业的表现,包括望石智慧、晶泰科技、星药科技、冰洲石科技等,今年上半年该领域的表现稳健。特别是近四年国家层面已有多项基础性和支撑性的政策发布,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内“AI+制药”领域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