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我的老同学终于成功研发出这个IVD原料

收藏
关键词: 研发
资讯来源:医业观察
发布时间: 2022-06-08

点击关注我们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的第1443-5期文章


作者:古井秋筠 

来源:竞逐IVD原料江湖


十年前,有一次和大学好友聚会吃大闸蟹,酒足饭饱之后开始谈天说地,无意间提起IVD原料进口垄断的情况,而有的品种跟我同学的专业方向刚好对口。于是借着酒兴,我们合计一定要找几个项目自己来搞,说不定就发财啦!很快,我发了几个产品让同学看,然后他从中挑选了一个,决定先做起来。


后来,此事不了了之,我们各自为工作和生活而忙碌。我同学离开上海回到合肥,现在是安徽某高校的教授。对于当初自己开发产品的想法,后来想想只是几个年轻人不切实际的侃大山,一笑而过可矣。


然而最近,也就是十年后,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当年选定的那个产品基本确定搞成了。原来,十年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对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一开始自己摸索,后来带着学生一起摸索。我问他要了小样,寄给客户做了测试,客户反馈跟进口的性能相比看不出差别。接下来可以中试放大了。


所以我跟他开玩笑说,“你真是十年磨一剑啊”。他告诉我,开发过程碰到很多挑战,进口厂家的专利文献根本不可信,走了很多弯路,经过多次失败后才终于找到能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技术路线。但可能也正因为难度颇高,目前该产品依然被进口垄断,市场机会仍在。到了这一步,我想我们必定会走到底。


同学的坚持让我充满敬意!没有任何承诺的回报,没有任何现实的激励,甚至没有人过问和关心。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与他身处高校有关,但能坚持十年依然殊为不易。而这种耐得住长久寂寞的坚持恰恰是我们国内IVD原料行业所需要的。


当下,大家都在呼吁国产替代进口,都在高喊解除“卡脖子”风险,经过同仁们的努力,国产化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比如新冠检测相关的原料、诊断用抗原抗体等。加上资本的推波助澜,国产原料企业,上市的和未上市的,一下子如雨后春笋。但我们必须承认,还有相当多的原料品种,尤其是一些通用的、量大的基础品种,至今牢牢被进口厂家所掌控,而且没有明显的国产替代的趋势。


比如胶乳比浊试剂里用的微球,日本厂家因为品质确实过硬、成本确实可控,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胶乳比浊试剂领域,国内一大批技术人员最早学习和接触的就是日本产品,视日本为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为国产替代设置了更高的门槛。所以我多次表达过,胶乳微球的国产替代难度相当高、短时间内希望渺茫。类似的情况还有磁珠。目前国产微球&磁珠企业有20家左右,都仍在努力奋斗中,都还无法实质性撼动日本品牌的领先地位。


再比如,血糖检测试纸里用的葡萄糖氧化酶。国内血糖试纸生产厂家规模大的有好几家,有的在海外市场都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基础原料葡萄糖氧化酶主要都采购自英国厂家。客观上讲,英国厂家的葡萄糖氧化酶性能确属上乘且价格合理,这也是它市场占有率最高、全球出货量大所形成的优势。


国产生化酶厂家即便开发出同等性能的产品,正常情况下也很难替代进口: 出货量的巨大差距使得国产酶并不具备(显著)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欠缺使得国产酶无法大规模提升出货量。从而陷入两难之境。其它的不少生化酶也面临类似的困局。目前国产生化酶企业有10家左右。


正是考虑到很多基础原料品种市场推广的难度大、替换进口的周期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创造显著效益,国内多数原料企业更愿意追踪行业热点,挑选新项目进行开发,从而有利于快速吸引行业关注并提升业绩。比如阿尔茨海默症检测用抗原抗体、核酸等温扩增酶等,一时间国产供应商层出不穷。


从商业角度讲,紧跟热点、推陈出新,当然理所应当,毕竟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创造效益、养活员工进而发展壮大。但正因为大家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专注于基础原料国产化的企业,坚持攻关“卡脖子”品种的企业,值得行业和用户给予更多掌声,譬如上文提到的20余家微球&磁珠企业,以及10余家生化诊断酶企业。他们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突破,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征途,必须长时间顶住业绩压力,因为这些基础品种的国产化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必须感谢这些企业的坚持,他们不仅为基础原料的国产化保留了火种,更为中国IVD产业避免被卡脖子打下了基础。


无论是日本的微球厂家,还是英国的酶厂家,可都没有把原料产线搬到国内。一旦国际形势剧变,谁敢保证英日不断供?日本断供韩国半导体原料的事件可是历历在目。而在中美脱钩对抗的大背景下,谁敢说国际形势不会剧变?东南一旦事起,英日难道只会在一旁干瞪眼?


所以,耐住寂寞和压力,坚持为中国IVD行业积累原料技术,储备基础品种,是国内原料企业的使命。或许,我们所做的每一个产品,就是为实践这种使命所尽的绵薄之力!



The End


欢迎点击关注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