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新一代“抗癌利器”—溶瘤病毒研发,CDE重磅发布全生命周期药学研究策略

收藏
关键词: 发布研发
资讯来源:生物制药小编
发布时间: 2021-05-05

近年来,免疫疗法的成功颠覆了整个肿瘤治疗领域,溶瘤病毒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组成,被业界称为新一代“抗癌利器”,可通过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已成为最为引人关注的新疗法之一。2021年4月30日,五一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以及对这类产品当前技术发展和科学认知,制定发布了《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时限为自发布之日起1个月,此指南为规范和指导溶瘤病毒产品的研发、申报和评价,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本文为大家梳理了本指导原则中关于溶瘤病毒产品新药全生命周期研究中不同阶段药学研究重点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解读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妥,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1、 溶瘤病毒产品新药药学研究难点

溶瘤病毒治疗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试验中,我国近年来溶瘤病毒产品的申报数量也呈不断增加趋势,溶瘤病毒产品新药研究是一项涉及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等多学科研究的系统工程,溶瘤病毒产品属于具有复制能力的活病毒,其从基因设计、生产工艺、质量研究、贮存和运输,以及制剂类型等方面均面临诸多挑战。根据溶瘤病毒产品特点、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及不同研究阶段的主要目的,开展针对性研究,落实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溶瘤病毒产品创新,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在研发过程中,药学研究要能够支持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开展,同时不断积累药物信息,为上市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数据支持。CDE自2019年4月召开启动会,确定指导原则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明确撰写工作分工等,历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2021年4月30日上网征求意见一个月,该指导原则强调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总体上遵循循序深入、逐步递进的客观规律,在临床试验申请时侧重于安全性方面的评估,上市申请阶段侧重于可支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全面药学研究结果的评估。

2、 全生命周期药学研究重点内容

溶瘤病毒产品新药研究贯穿新药研发的全过程,应充分认识溶瘤病毒产品新药研发的渐进性,以满足临床需求为目标,药学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者应不断加强质量控制研究,完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践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溶瘤病毒产品生产用病毒类型较多、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不同、基因设计和修饰也各有不同,因而导致不同的溶瘤病毒产品生产用细胞基质的选择、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各有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溶瘤病毒产品,可基于风险特征和特定控制措施,采用适合其产品的特有的技术要求。

1、 生产用材料

生产用材料主要指用于制备溶瘤病毒产品的物质或材料,包括起始原材料(如病毒种子、细胞基质等)、其他原材料(如培养基及其添加成分、纯化试剂及耗材等)、辅料以及包装及密闭容器系统等。基于目前的认知,生产用材料相关风险包括但不仅限于生产用细胞基质来源和类型不同,由于对细胞基质认知不够充分、检定项目不够全面以及细胞基质残留DNA的风险;生产过程中添加的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尤其是动物/人源性材料检定不够充分以及新药用辅料使用的风险;基于风险特征和特定控制措施,采用适合其产品的特有的技术要求如下表:

项目

药学研究重点内容解读

• 起始原材料

• 病毒种子

(1) 一般考虑:溶瘤病毒的选择一般应基于病毒研究历史、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宿主范围、嗜肿瘤特异性)、既往使用经验和安全性数据、作用机制、病毒载体设计成熟程度和研究基础、生产工艺规模的可放大性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尤其使用目前认知尚不够充分的病毒株进行溶瘤病毒产品开发时,需要全面评估安全性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

(2) 病毒种子批的建立和检定:建立过程中请尽可能避免使用高风险原材料(如动物/人源性材料等),如果经过生产工艺研究后确定需要使用高风险原材料,应对其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和质量控制。病毒种子批建立后,结合验证研究,应选用合理的保存容器、冻存剂和冷冻保存条件等。种子批的层级(二级或三级种子批)和数量应满足生产的要求。种子批检定项目应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并根据病毒种子批自身特点设定相应的检测项目,建议结合病毒种子批建立过程使用的材料(如动物/人源性材料)、使用的细胞基质、病毒自身特性或基因修饰后理化特性进行设定。一般检定项目至少应包括鉴别(血清学、基因型、全病毒测序)、病毒滴度、微生物安全性(无菌、支原体、分枝杆菌(如适用))、内外源病毒因子、回复突变病毒、功能性检测(如肿瘤选择性、增殖能力、裂解细胞能力等)、抗病毒药物敏感性(如适用)、目的蛋白表达量(如适用)。

(3) 传代稳定性:应该符合实际生产条件或具有代表性。研究项目应至少涵盖遗传特性(全基因组测序)、生物学特性(病毒滴度、溶瘤活性等)和目的蛋白表达量(如适用)等,根据传代稳定性研究结果合理拟定病毒种子批的限传代次,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加以限定。

• 细胞基质

(1) 一般考虑:包括病毒种子批构建时使用的细胞基质和生产病毒过程中使用的细胞基质,在选择细胞基质前应进行研究和评估,一般包括细胞的种属及组织来源、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扩增病毒的稳定性、细胞的特性及全面检定的可行性、细胞对制品的安全性、生产工艺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以及下游纯化工艺能够去除风险因素的可能性等。

(2) 建库和检定:应符合《中国药典》通则“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质量控制”,一般包括:鉴别、微生物安全、内外源病毒因子检测、染色体检查和成瘤性/致瘤性、插入序列的鉴别和完整性确认(如适用)等。

(3) 传代稳定性研究:应代表或模拟商业化生产工艺,其考察项目一般应考虑鉴别、微生物安全(如无菌、支原体等)、内外源病毒因子、特定外源病毒因子(如适用)、逆转录病毒、染色体检查(二倍体细胞)、细胞生长特性、病毒滴度等,同时需考虑细胞库随着传代代次增加成瘤性和/或致瘤性风险。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细胞库限传代次,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在细胞限传代次内进行病毒产品生产。

• 其他原材料

• 符合《中国药典》通则“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

• 对于风险较高的原材料,尽可能采用已经获得批准用于人体或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原材料;

• 对于动物/人来源原材料或可能对产品产生非预期影响的原材料(如酶、抗体、细胞因子、血清、抗生素、微载体、片状载体、细胞培养过程中接触的生产设备或材料、去垢剂(细胞裂解缓冲液成份)、病毒稳定剂等)需要重点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使用的每种物质使用阶段及用量,对其预期用途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并在检测中严格控制该类材料的无菌、细菌内毒素和外源病毒因子等。

• 对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具有潜在毒性的外源物质,应对后续工艺去除效果进行验证,残留物检测及限度应符合相关规定。

•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耗材,如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滤器/滤膜等,应具有稳定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与直接接触的溶液、中间产物有较好的相容性。结合耗材的材质、使用阶段、供应商检测报告和生物相容性研究等因素综合评估使用耗材和容器的安全性,必要时应对耗材进行相应的相容性研究。

• 辅料

• 符合《中国药典》通则“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

• 优先选用符合药用标准的辅料,质量需满足其预期功能作用。

• 对于制剂处方中动物源性来源辅料的使用需开展充分的研究,已证明其使用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合理性。

• 使用新药用辅料时,应提供其来源、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等资料,并结合动物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和既往临床应用情况充分评估。

• 包装及密闭容器系统

• 申请临床试验时,建议提供容器密闭系统的来源、质量标准、生物安全性研究数据,并结合稳定性研究数据初步证明包装容器与产品的相容性。

• 临床试验期间,应结合产品实际贮存条件,按照相容性相关指导原则要求规范开展相容性研究,并在上市申请时提供全面的包材相容性研究数据。

• 所用直接接触样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建议考虑是否符合关联审评审批相关要求。

2、 生产工艺

基于目前的认知,生产工艺相关风险包括但不仅限于生产工艺相关操作对病毒理化特性、感染性、生物学活性等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以及生产工艺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的风险;基于风险特征和特定控制措施,采用适合其产品的特有的技术要求如下表:

项目

药学研究重点内容解读

• 工艺开发

• 原液生产工艺:是指从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病毒扩增和收获及溶瘤病毒的纯化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上游细胞培养和病毒收获工艺部分,需结合充分的工艺开发和研究,确定发酵和病毒收获工艺相关参数,如发酵规模和模式、培养时间、接种密度、病毒感染复数(MOI)、病毒收获方式和条件等,同时需确定培养过程中可能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各工艺参数,如pH值、温度、溶氧、pCO2等相关参数。下游纯化工艺开发时需充分考虑相关操作对病毒理化特性、感染性、生物学活性等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以及杂质去除效果等,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的其他病毒,需在纯化工艺中充分考虑去除/灭活非目的病毒的工艺步骤,并评估该工艺步骤可能对目标产品纯度、活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制剂生产工艺:一般指从纯化原液到最终制剂的生产过程。制剂工艺研究中应考虑配制、除菌过滤、灌装以及任何相关的进一步冻干或冷冻等所有步骤。根据研究情况,明确关键工艺步骤和操作参数,生产过程控制和可接受标准等;明确生产规模和批次的定义,关注上下游规模的匹配性等。如工艺过程中存在混批或分批的情况,需要开展充分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原则。在某些情况下,限于病毒的物理性质,制剂工艺过程中缺少除菌过滤步骤时,需加强工艺研究、验证并制定相应措施确保产品的无菌性。

• 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一般包括对工艺性能的评价、产品和相关杂质的控制以及微生物安全的控制,生产工艺性能评价应至少对细胞传代代次、生长速率和细胞活率等进行评价,并拟定合理的验收标准。在生产工艺中的合适阶段应开展病毒纯度、感染滴度和比活、以及影响产品生物学活性和转基因表达水平等的检测,并拟定合理的验收标准。微生物安全作为产品安全性保证的一个重要考虑,应在生产工艺过程的合适阶段进行微生物限度或无菌、细菌内毒素和支原体等安全性项目的控制,同时应在病毒收获液阶段进行病毒外源因子的中间控制并拟定验收标准,如病毒种子或收获液的外源病毒因子检查因制品病毒不能被充分中和而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应在生产中设置对照细胞,对照细胞的外源病毒因子检查应符合现行《中国药典》的要求。

• 工艺验证

• 工艺验证应当包括首次验证、影响产品质量的重大变更后的验证、必要的再验证以及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持续工艺确认,以确保工艺始终处于验证状态。

• 如生产工艺过程中涉及到中间体暂存,需提供支持其暂存条件和时间的验证数据,同时结合产品工艺类型和特点还应考虑以下验证内容:生产环境和设施设备验证、培养基/缓冲液制备和放置条件验证、层析柱使用寿命验证、过滤器验证、运输验证、无菌工艺模拟验证、清洁验证等。在完成商业化生产工艺验证后,还需进行持续的工艺确认与优化研究,以确保工艺处于受控状态。

• 工艺变更

• 在变更发生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分析,结合变更的阶段、变更的类型、变更对产品质量属性的影响确定可比性研究的策略和范围,设计可比性研究方案。通过对变更前后数据的比较分析,以确定变更前后的可比性,必要时,可能还需应开展非临床和/或临床研究。具体的原则和相关要求可参照ICHQ5E和变更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3、 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

基于目前的认知,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相关风险包括但不仅限于质量研究项目和方法因病毒类型不同而选择不同,如质量控制项目不够全面,以及涉及分子变异体、非完整包装病毒(如非包膜病毒、空壳病毒等)、生物学活性等分析方法变异性性较大引入的风险;基于风险特征和特定控制措施,采用适合其产品的特有的技术要求如下表:

项目

药学研究重点内容解读

• 质量研究对象

• 选择代表性工艺批次和适当生产阶段的样品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批次,如非临床研究批次、中试批次、验证性临床批次和(或)商业化工艺批次等;

• 质量研究项目

• 需全面、充分,尽可能涵盖所有可能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特性,一般包括特性研究、效价、含量、纯度和杂质、一般特性、微生物安全等。

• 产品的质量控制

• 检验项目:一般根据产品特点、质量属性与工艺相关性、稳定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估等综合确定,一般包括鉴别、一般检项、纯度和杂质、生物学活性和微生物安全等,根据制剂处方和剂型等不同,检测项目中还应考虑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可见异物、装量、水分残留、关键辅料含量等检项。

• 分析方法:是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为确保采用的分析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应进行方法学验证。分析方法应随着产品研究进展逐渐完善,建议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的质量控制与商业化生产时质量控制保持一致,如发生了方法变更,应对差异进行讨论和论证,并对新旧方法进行比较,以证明两种方法具有同等效能。

• 参比品/对照品:溶瘤病毒产品中使用参考品/对照品一般用于鉴别、理化和效价测定,在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根据其预期用途,逐步开展参考品/对照品全面的质量研究、标定和稳定性研究。参考品/对照品的建立和制备可参照《中国药典》“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制备和标定”的相关要求。

• 稳定性研究

• 稳定性类型:长期稳定性、加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运输稳定性和使用稳定性、生产过程中间体贮藏稳定性等。

• 考察项目:建议涵盖对产品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有重要指示意义的检测项目,例如鉴别、滴度和比活、效价、杂质、一般检项、微生物安全等相关检项等。

• 运输稳定性研究:运输稳定性研究中,结合原液和制剂的实际运输环境和条件,开展模拟或实际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考察。


参考文献

[1] http://www.cde.org.cn

编辑 l winston


版权声明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内容应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生物制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