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元联合阿斯利康共同研发治疗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新型药物

收藏
关键词: 疾病治疗阿斯利康研发药物
资讯来源:DeepTech深科技
发布时间: 2021-08-12

众所周知,肥胖可能会引起各类慢性疾病和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从 1975 年至今,世界肥胖人数至少增加了 2 倍。在全球范围内,有近 20 亿的成年人体重超标,40% 的人群接近肥胖,肥胖在当今社会俨然成为最普及的流行病之一。 
 
在中国,2020 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国满 18 周岁的成年人超重比例大约是 34%,而肥胖率约为 16%;17 岁以下 6 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中超重率达到 11%,肥胖比例约为 8%。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导致死亡的人数在 300 万左右,而到 2030 年,全球范围内的超重或肥胖率将超过 60%。
 
那么,如何定义是否肥胖呢?根据国际常用指标 “身体质量指数” BMI,通过体重➗身高² 即得 BMI 值。BMI 值超过 25 则为超重,30 以上属于肥胖。

(来源:Pixabay)

关于肥胖,似乎每个人都曾想过:“有没有方法躺着就能瘦?” 毕竟,人生在世谁不想躺赢呢。
 
对此,再生元制药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联合杜克大学、纽约医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共同在 Science 上发表题为《对 64 万人进行外显子测序,发现了影响肥胖基因》(Sequencing of 640,000 exomes identifies GPR75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from obesity)的研究报告。

(点击进入小程序 了解更多论文详情) 

报告中提到,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对来自美国、墨西哥等地的 64 万余人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惊奇地发现携带名为 GPR75 基因的人体重会比一般人轻 5 公斤左右,而患肥胖症的风险也可降低 54%。
 
再生元遗传研究中心主任卢卡・洛塔 (Luca Lotta) 解释道:“在所有的研究中,我们最终发现 5 个基因(CALCR、MC4R、GIPR、GPR151 和 GPR75)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 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 有关 。而在 5 个基因中,GPR75 基因与降低 BMI 的关联性最强。至少来说,凡是携带该基因的人比没有该基因的人体重指数低 1.9 kg/㎡。”
 
人类大脑不仅可以控制身体活动,还影响着食欲和饮食偏好等。GPR75 基因编码还在人体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 G 蛋白偶联受体,在其分布的部位中会对能量代谢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科研团队对它进行了多重验证。
 
在通过对小鼠进行的实验中,研究团队发现,GPR75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脂肪食品导致的肥胖。在不敲除基因 GPR75 的小鼠在被喂养两周后体重会翻倍,而敲除 GPR75D 的一个等位基因后,小鼠的体重就少涨四分之一,如果两个基金全部敲掉则会少涨 40% 以上,相对糖耐量受损就会变轻。
 
并且由于 GPR75 蛋白是 G 单白偶联受体,因此非常适合作为新型防止肥胖药物的开发靶点。 
 
图 | 报告中相较于不敲除基因的小鼠,被敲除一个(HET)或两个(KO)等位基因的小鼠体重会少涨一些(来源:Science
 
未来,研究团队希望可以更进一步地分析 GPR75 基因对体重的影响。再生元制药公司表示,如此显著的效果,不研发新型药物实在太浪费了。

该公司正在利用单抗药物、小分子抑制剂和基因沉寂等途径抑制 GPR75,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近期,再生元制药公司与另一家全球领先制药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共同宣布,未来将一同合作研发有关 GPR75 治疗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商业化产品,研发成本和未来潜在的利润将平均分摊。

(来源:Pixabay)

阿斯利康生物制药研发部执行副总裁梅内・潘加洛斯(Mene Pangalos)说:“阿斯利康非常高兴与再生元一同合作研发有关 GPR75 的小分子调节剂,GPR75 是目前最新的代谢紊乱基因验证靶点,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仍然是导致 2 型糖尿病和严重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关键因素。”

而再生元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医学博士乔治・扬科普洛斯 (George Yancopoulos) 同样表示:“重要的基因研究正在推动药物发展的下一个时代,这些发现指导药物开发人员如何部署我们的生物制剂、小分子和基因编辑技术工具包。作为遗传学和人类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再生元很高兴与阿斯利康的化学和小分子领导者联手,寻求开发新的药物来应对有害且昂贵的肥胖流行病。”

全球两大领先制药公司联手研发,或许未来基因编辑技术真能实现人生 “躺赢” 的梦。

-End-

专业审核:邱雨佳

参考: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52132136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