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动图进入IQVIA智库,权威报告免费下!
基因疗法有望改变治疗范式
基因疗法并购交易升温
图2显示,2018年的基因疗法并购活动数量(本文的并购为,与基因疗法相关的合并、企业收购和撤资,合同已签署但不一定完成)是2014年的2.5倍以上。这一增长可能归因于POC(Proof-of-concept)数据的出现和过去5年内获批的基因疗法的不断增加,基因疗法交易的吸引力不断增加。
2018年,收购方耗资196亿美元进行并购交易,比2014年的2.58亿美元大幅增加(图2)。最重要的几笔交易是,2017年,吉列德斥资119亿美元收购凯特制药,占到全年交易总额的91%。而新基医药斥资90亿美元收购朱诺医疗,以及诺华以87亿美元收购AveXis,两者的交易额之和占到 2018年交易总额的90%。
表2显示了2014-2018年,按潜在交易总额排序的前五大基因疗法交易。有三项交易在2018年公告,大多是有晚期基因疗法管线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风险较小,因此估值更高。
体外基因疗法更受欢迎
随着基因疗法的问世,大型制药公司倾向于达成合作交易(包括许可权、许可权选项、合作研发、临床或商业联合开发),而不是走并购之路或内部研发。大型制药公司争相与一些拥有晚期基因疗法管线的小公司合作,并给出了惊人的估值。然而,为了解决长远研发管线的不足,合作交易被视为降低研发风险,增强研发管线的方法,尤其是在基因疗法领域。这样的交易可以将生物技术公司的专业能力和技术,与大型制药公司的治疗领域专长、资金资源和商业化能力结合起来。对于生物科技公司而言,与大型制药公司达成一项引人注目的交易,也为前者的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背书,从而可能吸引更多投资。
公开披露的基因疗法合作交易趋势大致符合整体交易情况,从2014-2018年,基因疗法合作交易增加了133%(图3)。虽然合作交易量在2018年达到顶峰,但2015年的交易总额最高,当年有六个潜在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合作交易披露,交易总额从2014年的59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128亿美元,增幅为119%。
合作交易的平均交易额从2014年的3.657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4.273亿美元,增幅达17%,2016年达到峰值,为6.11亿美元(图4)。但是,交易总额很可能被夸大,这些合作交易与多个节点或指标挂钩,不太可能全部实现。
如表3所示,2014-2018年,按预付额排序的基因疗法合作交易,大多涉及重新编辑患者自身细胞的体外基因疗法。在CAR-T疗法中,白细胞被编辑识别特定的肿瘤抗原,然后重新注入患者体内。最新的方法包括体外同种异体细胞疗法,使用第三方现成供体细胞,但有并发症的风险,如患上移植物抗宿主病。
表3还包括了体内基因疗法——直接向人体细胞转移基因。体外基因疗法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CAR-T疗法的成功,但也得益于体外基因疗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就能严格评估被修改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这在体内基因疗法中很难做到。此外,许多体外基因疗法针对更为庞大的潜在患者群体,特别是肿瘤领域,因此,相比治疗某种罕见遗传病的体内基因疗法,更具商业潜力。
结语
基因疗法的定价高昂是未来拓展市场的难题之一。虽然有人认为,基因疗法的成本可能比患者终身治疗的医疗成本低,但这仍然不能说服支付方来承担这部分治疗,而且其长期受益仍具有不确定性,且该疗法适用的患者群体非常小。
随着前景可期的基因疗法相继问世,各公司将竞相从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尽管随着融资环境的成熟,新兴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在更长时间内自持自有产品,但像蓝鸟生物和uniQure等拥有临床阶段基因疗法产品的公司仍然极具吸引力的收购对象,基因疗法有望治疗许多慢性和致残疾病。随着在研产品的疗法数量的增加和该领域专知的积累,预计未来几年,基因疗法将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在定价和市场准入方面。
本文节选自报告《基因疗法市场并购交易趋势展望》,更多报告精选内容,请点击进入IQVIA智库小程序免费下载:
IQVIA智库
更多信息,敬请联系:
Terry 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