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业大玩家在布局基因疗法?

收藏
关键词: 哪些基因疗法
资讯来源:IQVIA艾昆纬咨询
发布时间: 2020-09-24



点击动图进入IQVIA智库,权威报告免费下!




近日,CDE发布《基因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对基 因治疗产品在生产用材料、制备工艺、质量和稳定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指导规范,统一评价标准。

基因疗法有望成为某些棘手疾病的长期疗法,彻底改变患者的生活。20世纪70年代,它将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细胞中,以取代缺失或缺陷的基因,从而纠正由基因引起的遗传疾病。1990年,一位重症联合性免疫缺陷症患者成功获得了腺甘酸脱氨酶基因的功能性复制,这也是首例成功的临床基因疗法。此后,该领域开始加速发展,并引起了投资者和制药行业的极大兴趣。

中国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别批准了两种基因疗法Gendicine和Oncorine治疗头颈癌。随后在2011年,俄罗斯批准了Neovasculgen®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包括严重的肢体缺血。一年后,Glybera®获批成为西方市场第一个基因疗法,在欧盟获得五年市场授权,治疗家族性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LPLD)(表1)。这种药物最终没有获得商业成功,一方面因其制造成本高昂,标价高达百万美元;另一方面因为该疾病非常罕见,只有LPL基因发生某种突变,并患有胰腺炎的患者才能接受治疗。这导致生产商uniQure在2017年将该药撤出市场,也放弃了在美国获批的计划。这种疗法的商业失败为其他细胞和基因疗法的开发者敲响了警钟。







基因疗法有望改变治疗范式




生命科学行业的交易活动水平在过去5年达到了峰值。根据IQVIA Pharma Deal中公开的医药交易数据显示, 从2014年到2018年,基因疗法交易量增长了153% (图 1)。2017年交易放缓,可能是由于药企都在观望首个CAR-T疗法的审批情况。归功于多年来科学的进步发展,尤其是为患者细胞传输基因物质的病毒载体技术,以及专业制造能力的提高,整体交易活动复苏。






基因疗法并购交易升温




图2显示,2018年的基因疗法并购活动数量(本文的并购为,与基因疗法相关的合并、企业收购和撤资,合同已签署但不一定完成)是2014年的2.5倍以上。这一增长可能归因于POC(Proof-of-concept)数据的出现和过去5年内获批的基因疗法的不断增加,基因疗法交易的吸引力不断增加。


2018年,收购方耗资196亿美元进行并购交易,比2014年的2.58亿美元大幅增加(图2)。最重要的几笔交易是,2017年,吉列德斥资119亿美元收购凯特制药,占到全年交易总额的91%。而新基医药斥资90亿美元收购朱诺医疗,以及诺华以87亿美元收购AveXis,两者的交易额之和占到 2018年交易总额的90%。



表2显示了2014-2018年,按潜在交易总额排序的前五大基因疗法交易。有三项交易在2018年公告,大多是有晚期基因疗法管线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风险较小,因此估值更高。





体外基因疗法更受欢迎




随着基因疗法的问世,大型制药公司倾向于达成合作交易(包括许可权、许可权选项、合作研发、临床或商业联合开发),而不是走并购之路或内部研发。大型制药公司争相与一些拥有晚期基因疗法管线的小公司合作,并给出了惊人的估值。然而,为了解决长远研发管线的不足,合作交易被视为降低研发风险,增强研发管线的方法,尤其是在基因疗法领域。这样的交易可以将生物技术公司的专业能力和技术,与大型制药公司的治疗领域专长、资金资源和商业化能力结合起来。对于生物科技公司而言,与大型制药公司达成一项引人注目的交易,也为前者的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背书,从而可能吸引更多投资。


公开披露的基因疗法合作交易趋势大致符合整体交易情况,从2014-2018年,基因疗法合作交易增加了133%(图3)。虽然合作交易量在2018年达到顶峰,但2015年的交易总额最高,当年有六个潜在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合作交易披露,交易总额从2014年的59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128亿美元,增幅为119%。




合作交易的平均交易额从2014年的3.657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4.273亿美元,增幅达17%,2016年达到峰值,为6.11亿美元(图4)。但是,交易总额很可能被夸大,这些合作交易与多个节点或指标挂钩,不太可能全部实现。



如表3所示,2014-2018年,按预付额排序的基因疗法合作交易,大多涉及重新编辑患者自身细胞的体外基因疗法。在CAR-T疗法中,白细胞被编辑识别特定的肿瘤抗原,然后重新注入患者体内。最新的方法包括体外同种异体细胞疗法,使用第三方现成供体细胞,但有并发症的风险,如患上移植物抗宿主病。


表3还包括了体内基因疗法——直接向人体细胞转移基因。体外基因疗法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CAR-T疗法的成功,但也得益于体外基因疗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就能严格评估被修改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这在体内基因疗法中很难做到。此外,许多体外基因疗法针对更为庞大的潜在患者群体,特别是肿瘤领域,因此,相比治疗某种罕见遗传病的体内基因疗法,更具商业潜力。



图5为2014-2018年基因疗法合作交易的研发阶段分析。很大一部分的交易都集中在发现阶段,92%的交易处于开发早期阶段(包括发现、临床前或临床I期),这符合逻辑,基因疗法仍是新兴技术,许多交易意在获得生产能力和平台技术。


在被吉列德收购前,凯特制药是基因疗法领域交易最多的企业,共交易22宗。蓝鸟生物和朱诺医药分列二、三,分别交易19和17宗。


2017年后,随着体外基因获批和该领域管线的增多,大型制药公司越来越接受基因疗法。对一些公司来说,收购基因疗法公司有助于在该领域建立领军地位。如前所述,新基医药收购朱诺医药,吉列德收购凯特制药,诺华收购AveXis,辉瑞收购Bamboo都是很好的例子。一些公司通常会先与规模较小的公司合作,以验证疗法技术并降低资产风险,或者在同意收购前进行初始股权投资。其他公司可能更愿意在早开发阶段签署资产合作协议,为其在基因治疗领域建立长期根基。例如,艾尔建与Editas Medicine签订了战略联盟和期权协议,根据该协议,艾尔建获得Editas Medicine的独家营销权,并拥有Editas Medicine的五个眼病基因编辑技术。这笔交易的潜在交易总额为11亿美元,但目前只预付了9000万美元。



结语



基因疗法的定价高昂是未来拓展市场的难题之一。虽然有人认为,基因疗法的成本可能比患者终身治疗的医疗成本低,但这仍然不能说服支付方来承担这部分治疗,而且其长期受益仍具有不确定性,且该疗法适用的患者群体非常小。


随着前景可期的基因疗法相继问世,各公司将竞相从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尽管随着融资环境的成熟,新兴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在更长时间内自持自有产品,但像蓝鸟生物和uniQure等拥有临床阶段基因疗法产品的公司仍然极具吸引力的收购对象,基因疗法有望治疗许多慢性和致残疾病。随着在研产品的疗法数量的增加和该领域专知的积累,预计未来几年,基因疗法将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在定价和市场准入方面。



本文节选自报告《基因疗法市场并购交易趋势展望》,更多报告精选内容,请点击进入IQVIA智库小程序免费下载:


IQVIA智库





更多信息,敬请联系:

Terry Yuan

艾昆纬(IQVIA)大中华区
全球医药市场信息与发展客户经理
terry.yuan@iqv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