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探泌,创疗效新突破丨HERO肿瘤“恒”论坛暨恒瑞50周年庆典泌尿肿瘤分论坛成功举办!
五十载风雨耕耘,五十载砥砺创新。2021年6月19日,恒创中国,与时偕行——第三届HERO肿瘤“恒”论坛暨恒瑞50周年庆典泌尿肿瘤分论坛于上海顺利举办。会议邀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健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利群教授担任主席,领衔众多领域内权威专家大咖,共话泌尿肿瘤内分泌治疗、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现状,探讨疾病诊疗策略,展现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美好的未来。
大会主席


黄健教授 周利群教授
第一篇章
历久弥新,内分泌治疗
仍占据前列腺癌全程管理核心地位
内分泌治疗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长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薛蔚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徐万海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邹青教授主持。


李长岭教授 薛蔚教授


徐万海教授 邹青教授
2021ASCO前列腺癌进展盘点
何志嵩教授
2021年ASCO大会有多项前列腺癌研究进展值得关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首先对此进行了总结。
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CADMUS研究显示,多参数超声(mpUSS)的诊断性能接近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二者检测的一致性为91.1%,联合两种扫描方法相比单独mpMRI进一步提高了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检出率。在新药研究方面,VISION研究结果表明177Lu-PSMA-617可以作为mCRPC患者的治疗新选择。在靶向治疗方面,有研究证明,原发性和转移性前列腺癌样本中DNA损伤修复基因(DDR)突变的一致性高达84%,提示原发肿瘤组织可以准确反映前列腺癌转移病灶的DDR基因突变状态。在免疫治疗方面,COMBAT-CRPC研究表明,双极雄激素治疗(BAT)联合纳武单抗耐受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江苏省人民医院华立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何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伟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峻教授随后针对“前列腺癌全程管理的最佳序贯治疗顺序”、“PSMA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mCRPC的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阿比特龙在前列腺癌全程管理的基石地位
朱耀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耀教授强调,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新型内分泌治疗/化疗,阿比特龙在mCRPC的治疗中均有重要地位;以阿比特龙为代表的新型内分泌药物联合ADT已成为mHSPC阶段的标准治疗选择,并获得了国内外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
目前开展了多项以阿比特龙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探索。针对mCRPC患者,ACIS研究结果表明,阿帕他胺联合阿比特龙显示出更优的rPFS获益,更多患者产生PSA应答且75岁以上患者人群获益更明显,安全性与总体人群一致。一项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阿帕他胺、阿比特龙联合多西他赛治疗mCRPC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与预期一致的临床疗效。IPAtential 150研究也证明,Ipatasertib联合阿比特龙可有效延长PTEN缺失的mCRPC患者的PFS,这种抑制AR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双通路抑制显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针对mHSPC患者,STAMPEDE研究提示阿比特龙联合治疗的获益与疾病的风险分层和转移负荷无关。PEACE-1研究表明,阿比特龙联合多西他赛+ADT可显著延长各亚组人群的rPFS。针对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阿帕他胺联合阿比特龙+ADT及放疗的AASUR研究也显示了较好的结果。目前仍有许多相关临床研究正在开展,相信通过对不同组合方案的探索,阿比特龙作为前列腺癌的基石用药未来可期。
随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丁见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卫阳教授、贵黔国际总医院潘进洪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邱明星教授分别对“阿比特龙的治疗人群选择”、“阿比特龙联合用药方案选择”的话题展开讨论。
第二篇章
聚焦精准,突破前列腺癌生存获益现状
精准治疗篇由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侯建全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胡志全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张爱莉教授主持。
侯建全教授
胡志全教授
张爱莉教授
前列腺癌基因检测的介入时机-锦上添花vs雪中送炭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皓教授认为,与其他泌尿系肿瘤相比,前列腺癌总体预后良好。目前家族史是前列腺癌最明确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携带BRCA1/2、ATM致病突变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生风险,预后更差。因此对于有家族肿瘤史的患者,基因检测有助于评估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另外对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行基因检测,有助于评估疾病进展风险,选择干预方式。
目前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治疗选择仍存在争议。虽然RADICALS-RT、GETUG-AFU、RAVES等大型RCT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均显示,对含有高危因素的根治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辅助放疗未见明显获益,但仍处于探讨阶段,未来基因检测有望成为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后是否进行辅助治疗的参考指导。
刘皓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开杰教授说道,前列腺癌病程长、异质性高,在亚洲人群死亡率与发病率比值(MIR)显著高于欧美地区,其中mCRPC阶段基因谱存在大量突变积累,是当前的治疗困境。目前mCRPC的一、二线治疗已有多种治疗药物问世,但治疗方案和时机的选择仍是临床常见的实际问题。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是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
事实上,PARP抑制剂开启了HRR突变晚期前列腺癌精准治疗新时代,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氟唑帕利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为中国前列腺癌患者打开了精准治疗的大门。
吴开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孙忠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沈海波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春喜教授对两方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和讨论,并就“前列腺癌基因检测的适宜人群”、“ctDNA检测在前列腺癌精准治疗的地位和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PARP抑制剂的治疗时机-提线vs最后防线
北京医院刘明教授认为,转移性前列腺癌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已较为普遍,DDR突变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BRCA2突变导致更高的疾病进展/死亡风险。
对于突变患者,早期仅给予常规治疗,其MFS、CSS获益明显低于未突变者。PARP抑制剂在前列腺癌提线治疗获益明确,PROfound研究结果显示:PARP抑制剂作为二线单药治疗能够降低HRR突变患者的死亡风险。在联合治疗方面,Olaparib联合阿比特龙作为二线治疗方案,在mCRPC全人群存在治疗获益。基础研究结果提示PARP抑制剂和ADT存在合成致死效应,早期使用即可获益。因此早期联合治疗成为目前总体趋势。
目前已经有一系列PARP抑制剂用于mCRPC一线、mHSPC、BCR阶段及局限期的临床研究在进行,恒瑞氟唑帕利联合阿比特龙mCRPC一线研究正在开展,未来可期。
刘明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韩苏军教授认为,过去10年前列腺癌治疗药物发展迅速,PARP抑制剂的获批成为前列腺癌精准治疗的里程碑事件,但前列腺癌治疗仍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PARP抑制剂治疗mCRPC的关键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后线治疗。PROfound研究结果显示:PARP抑制剂显著延长HRR突变患者的rPFS和OS,BRAC突变患者获益更明显。
前列腺癌疾病进展是基因突变累积的过程。随着疾病进展,mCRPC的DDR、HRR通路基因突变增加,显著高于局限性前列腺癌,因此更容易从PARP抑制剂中获益。雄激素通路与HRR通路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NHT可以加重DDR,诱导前列腺癌形成BRCA类反应。因此未来还需继续对PARP抑制剂与其它药物联合治疗方式展开探索。
韩苏军教授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昊文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李俊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曾宇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骏教授对“PARP抑制剂的治疗时机”和“PARP抑制剂在激素敏感阶段的应用前景”等话题各抒己见。
第三篇章
未来可期,免疫治疗有望改变泌尿肿瘤治疗现状
免疫治疗篇由河南省肿瘤医院何朝宏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涂新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卓炜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姚欣教授主持。
刘卓炜教授、何朝宏教授
涂新华教授
姚欣教授
肾癌晚期一线免疫治疗的人群选择-全人群vs中高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海梁教授指出,晚期肾癌已经进入免疫联合治疗时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晚期肾癌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CheckMate-214研究结果证实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在初治晚期肾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生存获益,低危人群虽然生存期并未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显示出更优的完全缓解(CR)。KEYNOTE-426、JAVELIN Renal 101、CheckMate 9ER、CLEAR等研究结果均提示: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晚期肾癌患者中继续显示出优越和持久的抗肿瘤活性。一项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法米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和不可切除尿路上皮癌(UC)的临床研究显示:RCC队列一线ORR为84.6%,mPFS为18.8个月,结果惊人。基于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国内外最新指南推荐将免疫联合TKI用于全人群晚期肾癌一线治疗,不区分IMDC风险分层。
张海梁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指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晚期肾癌的主要联合治疗方式。肿瘤的治疗如同一场马拉松,不看起跑,看疗效的持久与战术的搭配。CheckMate-214结果显示:双免疫治疗在IMDC中高危人群中疗效显著优于舒尼替尼单药组,但在低危人群中,舒尼替尼组疗效更优。KEYNOTE-426、JAVELIN Renal 101、CLEAR研究显示: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低危人群的OS中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因此,从长期随访数据分析,中高危患者才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结合2020年ESMO公布的NITIKK研究结果,低危患者是抗血管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且低危人群二线接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依然可以获益。
盛锡楠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勇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宁波市第一医院蒋军辉教授就“肾癌晚期一线免疫联合TKI治疗的人群选择”、“晚期肾癌免疫联合TKI治疗ORR与长期生存获益的关系”进行了观点分享。
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biomarker精准vs联合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董柏君教授认为, 既往研究显示ICI单药在CRPC中疗效不佳,仅批准用于二线治疗MSI-H或dMMR型mCRPC患者。
汇总当前多项研究结果,携带DDR基因变异的mCRPC对免疫治疗有更高的响应率;CDK12突变可能是前列腺癌免疫治疗有效的预测标志物;当然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还需要更多的biomarker研究以指导临床决策。
董柏君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虞巍教授指出,Sipuleucel-T获批后,KEYNOTE-028、KEYNOTE-199、阿特珠单抗等多项免疫单药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均未获得满意结果。因此免疫联合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CheckMate 9KD、KEYNOTE-365研究纳入的都是既往未化疗、NHT治疗失败的mCRPC患者,分别使用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及强的松治疗。两项研究的结果旗鼓相当,显示了免疫联合化疗在mCRPC中的疗效。免疫联合放疗正处于探索中,仍需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结果证实。COMBAT-CRPC研究结果提示BAT联合免疫治疗应用前景。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多领域获得成功,靶向治疗有助于改善免疫微环境,提高免疫治疗疗效。
免疫治疗改善OS、PFS、ORR与降低PSA的能力依次递减,因此应当扬长避短,通过联合治疗,发挥免疫治疗作为基础性治疗的疗效,延长现有的治疗有效时间。
虞巍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绍兴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川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勇教授对“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biomarker驱动的精准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免疫治疗在非MSI-H/dMMR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机会”话题展开讨论。

【结语】
五十年风霜吟唱,半个世纪的光辉岁月。五十载跫音回响,砥砺创新再续新篇。恒瑞医药历经风雨耕耘,终于迎来飞跃时刻,以昂扬之姿,在中国创新药研发的舞台上尽显王者风范。遥望未来,征途依旧,恒瑞医药将始终以大爱之心,予患者以希望,以创新之思,勇攀研发高峰。扎根民族,放眼全球,与时偕行,再启征程!


附:爱的存钱罐—《云端微光》系列患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