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陈兴栋青年研究员团队在痴呆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上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国人群生活方式、多组学特征与临床前痴呆研究》。该论文详细介绍了团队基于表型组学方法,在复旦大学领衔建设的我国最大自然人群队列之一“泰州队列”框架下系统设计的子队列——“泰州脑影像队列”的建设及进展情况,包括该子队列的建设目标、研究设计、表型采集内容、可支撑的研究方向、已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未来规划等等。

据悉,脑血管病与认知障碍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特别是认知障碍尚缺乏有效的长期干预措施。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可为慢性病的干预和治疗措施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基础支撑。
2013年始,复旦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在“泰州队列”人群中选择3个农村社区约1000名全部55-65岁的健康志愿者构建“泰州脑影像队列”,进行认知衰老和早期脑动脉硬化性疾病研究。“泰州脑影像队列”从流行病学和临床干预的角度设计,收集了上述研究对象的基线流行病学资料、多种类型生物样本及多组学数据,进行了详细的体格、认知功能、步态、嗅觉评估、高解析多模态脑核磁共振成像、颈动脉超声、动脉硬化、骨密度等方面的临床检测并定期随访调查,为脑血管病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干预和治疗措施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源及系统的研究框架。
陈兴栋研究团队基于“泰州脑影像队列”构建了农村社区人群高解析脑核磁共振分析、宏基因组采集与分析、认知功能评估、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等技术体系,近年来已开展了农村社区无症状脑小血管病的患病情况、危险因素,及其与认知障碍、步态异常等疾病表型的关联研究。
例如,采用多模态高解析脑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团队发现“泰州脑影像队列”所覆盖的中老年农村自然人群中,近半数(49.0%)志愿者检出无症状脑小血管病。证实了老龄、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无症状脑小血管病是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特别是脑白质病变可使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增加16%,且无症状脑小血管病负担越重痴呆发生的风险越高。利用影像组学数据,研究者还发现深部脑微出血与脑萎缩相关,特别是丘脑体积的萎缩;而脑室扩大、丘脑体积萎缩等可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且深部微出血常合并丘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受损。这提示,丘脑萎缩及其连接受损可能在深部脑微出血引发认知障碍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陈兴栋青年研究员表示,“泰州脑影像队列”为监测自然人群脑动脉硬化与认知衰老进程、评估生活方式、多组学特征改变等与疾病进展的关联、探索血管病变在认知障碍中的机制、开展临床干预实验等提供了资源支撑与研究现场。此外,“泰州脑影像队列”基于表型组学的系统思维设计,跨尺度、多维度的信息采集可支持全表型关联分析,从而促进精准医学的发展。
据介绍,“泰州脑影像队列”建设是多团队、多学科共同合作努力的成果,参建单位包括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山东大学、泰州市人民医院、泰州市和泰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队列建设获得了国家“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陈兴栋青年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蒋艳峰博士和华山医院崔梅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金力院士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叶为民教授为共同资深作者。该研究还得到了生命科学学院王久存教授、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吕明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张铁军教授、索晨青年副研究员、泰州市人民医院田为中副院长等专家学者的指导支持。
据了解,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力教授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俞顺章教授领衔在江苏泰州启动了“泰州人群健康跟踪调查(下称‘泰州队列’)”项目。目前,“泰州队列”已形成了约20万人的社区健康人群队列,拥有150万份的生物样本及数据信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然人群队列之一。为了更好地推进队列建设、提高队列质量,并承载队列资源,在队列建设伊始复旦大学与泰州市政府中国医药城共同筹建了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定位于大型前瞻性人群队列建设,同时致力于打造医学研究的公益性平台。“泰州队列”在建设过程中,围绕不同的常见慢性病也发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子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