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研发,想说爱你不容易

收藏
关键词: 药研发研发
资讯来源:药渡
发布时间: 2022-03-29









都说儿童研发药有巨大缺口,但为什么儿童药研发看热闹的多?

驱动儿童药市场的因素有哪些?
障碍因素又是哪些?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虽然我国法律对儿童没有定义,对儿童年龄也无直接界定,但有关司法解释对此作过比较明确的规定,儿童:是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
儿童用药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第二版)WHO EMLc明确适用儿童用药对象为12岁以下儿童,该清单提供了240多种基本药物治疗0~12岁儿童使用信息。
中国《儿童用药(化学药品)药学开发指导原则(试行)》按照(ICH) E11(R1)的建议:儿童用药小于12周岁以下(满12周岁为青少年)。

1

儿童人口大趋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0~14岁人口为2.534亿,占17.95%;
虽然国家已经放开三胎政策,地方政府也在出台各种措施鼓励生育,但近2年出生人口快速下降,以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计算,未来10年,估计0~14岁人口总量在1.8~2.0亿。
因此, 0~14岁儿童人口总量在下降,可见的预期,未来10年也是在下降。
虽然总量在下降,但随着家庭孩子数量减少,家长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得家长更加关注家庭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孩子的健康,对于孩子健康的投入更加舍得。随着儿童慢性病和儿童健康管理需求在增加,此外技术进步将影响儿童药物的需求。这些因素在驱动儿童药市场发展。
大的宏观政策方面,国家对儿童健康的未来有明确规划,《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21—2030)》设定的目标如下:
在刚刚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中,对于儿童药物未来也有相关的目标:

增强易短缺药供应保障能力。以基本药物、儿童药品、 急抢救药品等为重点,完善易短缺药采购支付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品种及时纳入挂网采购。

加强临床急需品种开发引进。健全儿童用药临床评价体系,发挥儿童药研发和产业化联盟作用,加快开发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新品种、适宜剂型和规格,支持企业利用符合 GMP 要求的生产条件承接儿科院内制剂生产。

从宏观政策角度看这些指标设定,更加理解健康儿童是健康中国的基石,所以国家在推进儿童健康方面,一定会不遗余力,当然,政策的配套有的可能还在路上,尤其是医保局的配套政策,更是业界关注的。

2

儿童疾病谱变迁
6次国民卫生调查数据显示,0~4岁年龄段是除了65岁及以上、55~64岁之外的第三或第四高发年龄段。当然,随着老龄化的到来、现代化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45~54岁已经逐步成为第三高发病年龄段。

在2周就诊率方面,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一次国民卫生调查,就诊率都呈现V型,有2个高峰,一个是0~4岁组,另一个是65岁及以上组。且低龄儿童就诊频率远超过其他年龄段,未就诊率远低于其他年龄段,充分说明了家庭对患病儿童的重视。

0~4岁低龄儿童中,2018年大概有1700万左右报告两周患病情况,5~14岁儿童中2230万报告两周患病。而这4000万的两周患病儿童,带来了2020年的3.672亿人次儿科门诊。
0~14岁儿童总人口虽然在2.5亿左右,但除去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绝大多数病种儿童患者总量其实相对有限,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高。因2018年国民卫生调查未提供年龄疾病别两周患病率,以2003年第三次国民卫生调查年龄疾病别两周患病率为参考。可以看到,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最高发疾病。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

当然,两周患病率是自我报告“患病”,不是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际流调会有较大差异,且近20年疾病谱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些数据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基本参考。
近20年,儿童疾病谱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新冠对于儿童疾病谱的影响是深远的。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就诊量的显著下降和寻医问药路径变化。
疫情使得医院就诊人数显著下降,门诊、住院量均下降明显。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医疗机构儿科门诊量在3.672亿人次,较2019年5.426亿人次下降32%。儿科就诊量依然以综合医院儿科(75%)为主,且其增速超过儿童医院。

丁香园报告显示,疫情期间80%基层儿科诊所门诊量下降。有数据显示,很多地区中心医院儿童门诊和住院病例数下降40%~50%,许多民营儿科诊所下降更是显著。
即使是后期有所恢复,也会需要比较长的周期。随着线上、远程医疗的不断完善,很多医院在想尽办法增加网络端服务,提高患者的粘性。

二、疾病谱发生了变化。

中国儿童门诊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基本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是呼吸系统疾病),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生长发育专科疾病。

新冠之后,政府推行和宣传佩戴口罩、宣传洗手等防疫措施,不仅是阻隔新冠病毒也是阻止其他呼吸道病毒传播(流感、RSV等)的最佳干预措施;使得儿童疾病谱显著改变。虽然呼吸系统疾病依然是儿童最常见疾病,但不管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其比例都显著下降。

以浙江某医院集团为例,其门诊儿科病种发生显著改变。

住院疾病谱方面,也有值得关注的变化。

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下,患者防护意识的加强和就医模式的改变,以传统呼吸道疾病为主的儿科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锐减,儿童医院和私人诊所面临较大的运营挑战。因此,儿科院线面临的转型压力也非常大, 需要探索其他的潜在需求,从儿科普病向儿童保健、健康管理方向转变。 


3

儿童医疗资源总体

依然处于轻度短缺状态

据官方报道,2018年我国开设儿科的综合医院有2万余家,儿童医院228家,妇幼保健机构3000家。统计数据显示,2019儿科床位数559696张,占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6.36%。

2019年儿科执业医师(包括执业助理医师)数在15.57万人。

中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21—2030)》:

  • 到2030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到1.12名、床位增至3.17张。

  • 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至少配备2名专业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

以到2030年0~14岁儿童总人口在2.0亿左右计算,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缺口至少在7万。床位缺口74300张。

以2万余家开设儿科的综合医院、228家儿童医院看患儿就诊渠道,儿童医院虽然数量不多,但单家儿童医院患儿年门急诊量普遍在20~30万以上,远超过综合医院的儿科门诊,因此儿童医院是儿童药的主要终端市场。

从2020年医院门急诊百强排行也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儿童医疗资源短缺在未来有改善,但依然有较大缺口。

十三五规划中确定了5大区域儿童医疗中心。

区域

主体医院

东北区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华东区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中南区域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西南区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联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西北区域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从国家规划看医院终端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

随着国家推行儿童医疗中心以及儿科分级诊疗的施行,儿科医疗健康服务将依托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和地区儿童医院为二级协同网络,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构建完整的多层次儿童健康与疾病防控体系。

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明确各级儿童医院和医疗机构儿科功能定位,通过合理布局、结构优化和能力建设,优化区域间儿童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儿科医疗服务同质化,促进全国儿童公平享有基本儿科医疗服务。


4

医疗保障体系没有体现“儿童优先”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并未完全体现“儿童优先”。

儿童医疗支付以自费为主(儿童门诊占绝大多数)。

儿童医疗项目医保支付在逐步改进,虽然前10年改进缓慢。

儿童医疗保障严重不足,尤其对于儿童重大疾病保障,存在严重的“马太效应”。 儿童大病医疗就诊存在异地就诊多、自费项目多、诊后治疗缺失严重的情况。即使是儿童基本医疗,也存在着起付线较高、报销比例低和部分项目不赔付的情况,儿童保健作为儿童医疗的主要内容被排除在赔付范围之外,部分欠发达地区儿科门急诊亦被排除在赔付范围之外。同一家庭中,儿童享受到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实际报销待遇远低于城镇职工医保,儿童类医疗卫生服务多见于门急诊服务,但目前城乡居民保险侧重于住院。

当然,目前儿童大病医疗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大病儿童医疗救助逐步形成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资金等多重保障体系。至2019年,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儿童淋巴瘤、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尿道下裂等被纳入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随后,国家又确定将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噬血细胞综合征等非肿瘤性儿童血液病,以及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骨及软组织肉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儿童实体肿瘤作为首批医疗救治管理病种。

其次,以2018版基本药物目录来说,涉及到儿童专用剂型和儿童适应症的,也就是29种化药和13种中成药(没有统计儿童规格)。

早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国家就提出“鼓励儿童专用药品研发和生产,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科用药品种和剂型范围,完善儿童用药目录。”但直到2021年底,卫健委才首次提出基药目录设立儿童药品目录。

 当然,《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明确:“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科用药品种和剂型范围,探索制定国家儿童基本药物目录,及时更新儿童禁用药品目录。”

因此《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提出设立儿童药品目录,儿童药品主要依据儿童专用适用药分类。

虽然国家也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儿童药品进入医保目录,但实际上,儿童专用药想进入医保,也不是那么的容易。

文件

主要政策

2016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

重点考虑临床价值高的新药、地方乙类调整增加较多的药品以及重大疾病治疗用药、儿童用药、急抢救用药、职业病特殊用药等。

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

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急救抢救用药等。

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

纳入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或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且于2020年8月17日前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药品。

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


2016、2019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均提及“儿童用药”;

2020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还有“纳入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或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且于2020年8月17日前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药品”。但2021年调整方案,该条取消。因此,2021年医保目录调整是完全没有提及儿童药品的。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家医保局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儿童支付保障的文件

下表是2021年度未进入最终医保谈判目录的一些药品。

罕见病相关治疗药基于支付能力考量,没有进入正常,小儿多种维生素注射液(13)是营养辅助药没有进入正常,但咪达唑仑口颊粘膜溶液,适应症是急救(儿童惊厥急性发作)也没有进入,比较诧异。


5

儿童药研发,难!鸡肋!

自2015年722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发布鼓励儿童药物研发,加快儿童专用药优先审批审批,包括最新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也多次提及鼓励儿童药物研发。

根据2016年《关于临床急需儿童用药申请优先审评审批品种评定基本原则》,临床急需儿童专用药品有3种可优先审评审批:一是新增用于儿童人群品种,即创新型新药或新3类仿制药;二是改剂型或新增规格品种;三是市场短缺的仿制品种。

并先后发布了3批鼓励儿童用药清单,共计104种药(去除重复1种),实际效果如何呢?

截止到2022年1月底,依然有55种药物没有厂家申报仿制和登记临床试验。

是NMPA支持药企进行儿童药研发的工作做得不够么?

板子打在NMPA上也不公平。 

一、儿童药研发,难在立项。

儿童药的3类仿制药好做么?最近几年上市的儿童新药,有很多是以3类仿制为主,包括鼓励仿制清单上的很多药,大多数也是3类仿制。除了前期需要资金投入、后期有竞争充分风险外,基本没有太多的临床和审评风险。为什么做的厂家不多?

按照医保局的现行集采规则,儿童需求,大多数难以差异化,在合并归类上处于劣势。

例如很多家长关注的药苦,难以服药。厂家做掩味矫味,改变口味,提高依从性。你改口味后厂家认为依从性增加了,但剂型跟其他厂家和原研是一样的,医保局只认剂型区隔,集采的时候还是一起集采。医保局认口味么?怎么证实你改口味后依从性改善、药物经济学更合理?

厂家虽然可以在市场营销产品定位的时候宣传口味,进行品牌宣传,但处方药的这种品牌效应在集采面前不堪一击。

改变规格稍微好一点,如果有儿童专用规格好歹还能适应症+规格区分。

在CDE2021年发布的《儿童用化学药品改良型新药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也提出:“改变口味、改变包装规格、改变溶剂或改变部分药学制剂特征通常难以作为单独改良目的满足明显临床优势的要求,但由于其具备明确临床价值,鼓励企业在儿童用改良型新药的研发中予以关注,多目标同时优化制剂特征。”

言下之意,对已有儿童制剂进行改良,以单独改口味、改包装规格做改良的,临床优势不明显,但可以作为附加优势。

CDE在该指导原则中也提及:“在成人应用中,片剂改为口服溶液通常不被认可具有明显临床价值,但在低龄儿童应用领域,可视作具有临床价值的改良。”

以最近获批上市的几个口服溶液为例讨论,是否进入2021版医保谈判目录,待遇是冰火两重天。

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1mg)多家上市,天晴和青峰2010年第一批上市,其说明书提及:“适用于2岁至<18岁慢性HBV感染代偿性肝病的核苷初治儿童患者,有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ALT水平持续升高的证据或重度至重度炎症和/或纤维化的组织学证据。”“体重低于32.5公斤用口服溶液。

扬子江以3类仿制恩替卡韦口服溶液0.005%(210ml:10.5mg),于2020年11月获批上市,其适应症与恩替卡韦分散片基本一致:“2岁及以上的慢性HBV感染代偿性肝病的核苷初治儿童及成人患者,有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ALT水平持续升高的证据或重度至重度炎症和/或纤维化的组织学证据。”

除了体重低于32.5公斤用口服溶液外,其他两种剂型涵盖人群基本一致。对于儿童HBV感染患者来说,分散片已足够解决大部分问题,So,恩替卡韦口服溶液进入医保的理由难道就强于拉考沙胺口服溶液么?除了企业降价幅度以及企业的政府公关能力,其他的原因没有找到。

想满足CDE的临床优势已经不容易了,还要同时满足医保局的差异化。

儿童药研发,还难在招募。

具有开展儿科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少。

截至2022年1月,我国通过资格认定或复核检查对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共有1210家,其中215家机构有儿童专业,占比17.77%。其中儿童专科医院32家,中医综合医院32家,一般综合医院151家。这些机构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河南、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

我国各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的专业共计约28532个,其中儿童专业共918个,约占3.2%。主要集中在小儿呼吸、中医儿科、小儿神经内科、小儿血液、小儿肾病、小儿消化等领域,其中小儿呼吸(196个,占21.4%)、小儿血液病(110个,占12%),小儿神经病(97个,占10.6%)专业数量最多。

儿童相关临床试验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自722以来,登记的入组儿童患者的临床研究大约在100项左右。从临床试验项目方面看,近年来化药临床试验开展最多,涉及到的领域有小儿呼吸(感染和疫苗)、小儿免疫、生长发育、眼科、小儿神经等,中药临床试验大多数是早期开展的项目。

儿童临床研究受试者招募困难,周期长,招募周期往往是成人临床试验的1倍。

此外,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参加临床试验需要首先征得监护人同意,家长对临床试验认识差异较大。有些家长在有标准治疗方案或替代治疗方案的情况下,选择参加临床试验的意愿较低,知情同意难。

三、儿童药其实是小众市场

儿童药的市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

除去中成药,留给化药的空间少得可怜。再把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病去掉,其他系统儿童疾病在成人疾病面前都是小儿科(容量)。儿童药,不管是中成药还是化药的体量与成人比是有差距的。

全球TOP20强的药企,有专门做儿童药做大的么?没有。

以全球保健品和个人护理龙头强生为例,其旗下消费者健康业务最大的模块是OTC和婴儿护理、个人护理等,有包括泰诺、创可贴、婴儿爽身粉等在内的众多品牌。但即使是加上婴儿护理,全部儿童相关的药品、大健康等,占强生2021年938亿美元营收比例不超过7%(不包括乌司努单抗等这类药的儿童适应症应用)。有传言强生计划在18-24个月内,将消费者健康部门从其制药和医疗设备业务中剥离出来,对于儿童健康产业不算是好消息。

在本土市场,由于儿童用药的专科性(儿童医院和妇幼机构),在医院准入层面往往需要单独开发,跟一般的内科系统用药不同,由于综合医院的科室疾病广覆盖性,因此多领域布局的药品在综合医院的整体开发成本反倒降低。并且,做内科和外科体系药品的绝大多数药企是没有儿童销售专线队伍,要介入这个领域需要经过比较长的市场培育。因此,这也是儿童药研发看起来热闹,但介入厂家少、观望者多的原因之一。

 儿童药市场,单品种想出大产品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像生长激素这样的产品是个别。除了抗感染、化痰止咳、退热、止泻等外,其他疾病用药总量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还要化药和中药一起瓜分市场。中成药在儿童用药中其实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比化药比重还要大。因此,儿童药化药市场总量有限。

但即使市场总量不大的药,在产品导入的时候,也需要做学术推广,可一个产品很快上市不久很快就进入集采,给学术推广带来了不确定的前景,厂家就难以下决心投入。

儿童用药的潜在集采压力是最重要的原因。

以一个普通3类仿制药成本在1500~2500万计算,上市5年后峰值销售达到1个亿(已经算还可以的销售业绩),有正常的配送、市场推广、销售、管理费用,减去增值税后,考虑到研发失败风险,扣除资金成本后,假定上市5年后集采(非常非常乐观的情况下),最终一个产品的最终回报率可能也就是600~1000万左右。

如果儿童药+改良呢?投入成本将5000~6000万起步。

如果儿童药+罕见病呢?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算一下。


6

感言

新冠带来了儿童疾病谱和就诊谱改变。

儿童相关疾病的诊断率正在稳步增加。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传染病,还是发达地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基础设施不断地提高儿童相关疾病的诊断率,提高早期发现的可能性。

推动儿童药物市场增长的因素有:全球慢性疾病病例增多、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将影响儿童药物的需求。但儿科医师匮乏和高昂的治疗费用是阻碍儿童药物市场的主要因素。

在儿童药提供方面,推动制药企业更大的积极性去做儿童药研发,需要国家有更多的激励措施。

药品审评审批上市是药监局的工作,药品的临床使用是卫健委的管辖范围,药品医保和集采是国家医保局的工作。

驱动因素有很多,障碍因素才是药企更关注的。

药监局拼了命地鼓励药企进行儿童药研制,但医保局才是最关键的决定者。支付的问题解决不了,再多的规划都没有用。

在儿童药的医保准入和市场准入上,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倾斜政策,强烈建议单独考虑儿童用药的医保支付、集采政策;

应允许儿童药可以有比较长时间的非集采周期;

应允许儿童药小批量特殊剂型可以以一定的溢价进行销售。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公司、组织和平台。

*文中观点难免片面偏颇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


“药渡”所转载该篇文章来源于公众号:玲珑药事,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