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威海英创会,高新区成果丰硕!

收藏
关键词: -
资讯来源: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发布时间: 2021-07-30

高新区在中国(威海)新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暨2021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上取得丰硕成果——全市4个分论坛我区承办2个、18个技术项目“揭榜挂帅”我区5个上榜、6个产学研合作签约项目我区3个、3家创新平台揭牌我区1个。

7月27日,中国(威海)新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暨2021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正式启幕。大会以“新材料、新动能、新合作、新发展”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等10位院士、28家高校院所代表和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110余人参会。市领导张海波、刘升勤、杨丽出席开幕式,区领导柯学民、侯成阳、于志昂分别参加领导会见、主会场和分论坛活动。


光威复材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签约

威高集团牵头,中石化、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15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先进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共同体”揭牌成立

省工信厅副厅长王新生在威高分会场致辞

我区承办的先进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共同体建设研讨会现场

我区承办的先进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共同体建设研讨会现场

在大会开幕式上,全市发布了首批18项新材料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我区威高集团的“化学发光磁性微球研发”等3家企业5个技术需求项目上榜,总榜额2535万元。在签约现场,我区光威复材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关于无人机产业复合材料技术和产品战略合作协议、光威复材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共建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山东高创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与威海光子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的共建联合协同实验室合作协议等3个项目进行了签约。另外,会上还新成立了3家新材料行业的创新平台,由我区威高集团牵头,中石化、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15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先进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共同体”在会上揭牌成立。

在分论坛活动中,威高集团副总工程师栾世方主持先进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共同体建设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作《我国医用材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工程院王玉忠院士所作《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威高集团总工程师殷敬华作《先进医用材料现状及医疗器械产业需求》等报告,研讨会围绕先进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进行沟通交流,目的是整合产业链核心单位资源,争创国家先进医用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论坛,邀请了中航复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等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上下游应用单位负责人及有关高校专家,围绕碳纤维应用及产业化,开展项目对接和技术交流,探讨未来发展路径,旨在汇聚产业上下游优势资源,共同打造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创新平台。

万丰镁业、联桥新材等企业也分别参加了产业展览和专家对接活动。其中,万丰镁业与中车集团就电机外壳技术合作达成初步共识,联桥新材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教授就当前企业需要的材料改性方面的技术进行了会商。

我区将以此次“英创会”为契机,充分利用新材料行业领域专家的“智慧大脑”,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培育产业人才,研发硬核技术,推动新材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行业“大咖”建言建策

硬核技术在手,带动下游产品开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李敏

为什么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的碳纤维材料用量还没有铝合金多?“碳纤维是新材料,如果用它替代传统的金属材料,需要在人才、技术和数据上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而经历这个过程后,将会出现井喷式爆发。”李敏认为,威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础好,可以抢占发展的先机。

在本届英创会上,光威复材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郑重签署无人机产业复合材料技术及相关产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很多人印象里,光威是生产钓鱼竿和碳纤维的企业,其实多年来,光威一直致力于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全产业链条的研发和生产。”李敏不时流露出对威海这家民营企业的喜爱,“光威成功实现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新材料产业的转型。硬核技术在手,不仅碳纤维产品品种不断增加,还开发了下游高附加值的产品。”

李敏建议,利用技术辐射的方式去带动下游产品的开发,进行多样化的市场应用可以作为一个可复制、可学习的模式进行推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敏还在当天举办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论坛上,开展项目对接和技术交流,探讨未来发展路径。“看到威海有这样好的产业基础,我们都特别愿意聚集在此进行学术研讨,寻找合作契合点。”李敏说。

特色就是产业的生命力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总工程师 魏化震

“威海的新材料产业是非常有特色的。”魏化震对威海新材料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在整个国家层面,威海的新材料产业都有很突出的地方,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等,尤其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方面,威海是国家碳纤维的发展高地。

“威海作为国家碳纤维的发展高地,光威复材为国家碳纤维国产化自主保障作出巨大贡献。”魏化震再三强调说。

魏化震之所以这样讲是有缘由的。魏化震说,在此之前,我国无法自主研发出碳纤维,碳纤维相关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在艰难时刻,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苦心钻研,率先在国内实现了T300级碳纤维的国产化自主保障。这之后,光威复材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不断进行系列产品产业化,从中频级碳纤维发展到现在的高频级碳纤维。

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魏化震建议,威海未来产业发展要继续突出特色,在特色产业基础上,发展新材料产业。比如说,碳纤维及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和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制造特种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就是特色产业基础上发展新材料产业的优秀实践。同样,以威高集团为首涉及的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也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这就要求威海突出特色,研究一些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也能具有明显先进性、特色的东西,不要陷入无序竞争和恶劣竞争中。

用好“1+4+N”创新平台,打造产业集群

山东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朱波

“这个会开得非常及时,很有意义!”在英创会现场,朱波对会场推出的“揭榜挂帅”竖起了大拇指。

在朱波看来,通过“揭榜挂帅”,可以达到技术与人才互通的效果,既能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平台,也可以为企业获取自己需要的人才提供通道。其核心就是把已经成熟或者接近成熟的技术快速推出来,并和企业需求直接挂钩,而这十分有利于威海新材料产业的加快发展。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朱波认为,目前,威海的新材料产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也将是支撑威海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七大产业集群是威海提出的大目标和方向。”朱波非常赞同这个思路。他认为,威海要想发展,就需打造产业集群,把更多适合威海发展的产业向这里聚集。

如何聚集产业?朱波从三个方面给出答案:拿出一些更加强有力的、能够实施落地的措施,促进产业集聚到威海。要想将产业吸引过来,就需要打造更精致的软环境,提升城市交通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的精致度。在科技发展方面,威海应该发挥好“1+4+N”创新平台作用,把指标落实在考核表上,起好资金、基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产业项目尽快落地;在已有的平台或已转化的技术成果上,进一步提升产业数量,提高产值,实现整个GDP的增长。

汇聚全国智力资源,让威海企业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徐樑华

一家民营企业,成为国产高端碳纤维主要供应商,这是如何做到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徐樑华认为,这得益于企业建造的专家库。

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高性能碳纤维研究,对徐樑华来说,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老朋友”了。在他看来,这家民营企业解决了国家战略问题——碳纤维这一“卡脖子”问题,是威海的骄傲,值得自豪。

他指出,在碳纤维方面,威海最大的优势是工艺和装备“两条腿走路”。其领头企业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资金链优势,可以解决装备问题,并助力研发工艺。但也有其短板,就是应用服务能力偏弱,人才聚集力度较小。随着国家的重视及威海企业自身发展,短板会慢慢补齐。

“碳纤维是高科技材料品种,虽然目前有非常好的基础,但从今后发展来讲,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徐樑华说,威海企业要向光威复材学习,继续打造人才库,汇聚全国智力资源,把中国碳纤维的高精尖力量都归集到企业身边,结合我国科技研发力量,承接国家任务,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真正做到应用需求前景下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建设,把威海的碳纤维产业做大做强,真正代表中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培养新材料领域的本土人才

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 包建文

参加本次英创会,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包建文显得十分兴奋。提到碳纤维复合材料,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对威海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培养新材料领域的本土人才。

说到威海光威集团和威高集团,包建文不吝赞美之词,对光威的碳纤维产品和威高集团在医用材料领域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

包建文表示,威海的优势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取得的成绩,也在于威海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吸引力的地方政策也会强有效地助力产业发展。

包建文认为,人才是目前威海碳纤维复合材料飞速发展的短板,相比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威海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虽然地方政府给了很多支持,但依旧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推进威海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包建文建议招揽全国的优秀高端人才,同时大力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让人才本土化。“企业要重视自己培养高端人才,这方面光威集团做得很好,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基本实现本土化。威海企业可以借鉴光威集团的做法,留住高端人才。”

发展、环境两手都要硬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 王玉忠

“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循环已纳入‘双碳’战略,减少固废污染和资源循环利用,契合国家重大需求发展。”王玉忠表示,威海作为全国卫生城市,碳排放量相对很少,威海应该保持这种优势,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王玉忠结合威海实际情况,肯定了威海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为威海高分子材料产业下一步发展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我们国家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但是目前我们能源消耗领域碳排放量比较大,继续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迫在眉睫。例如塑料,增强循环利用以后就会降低制造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也可以减少焚烧塑料产生的污染。”王玉忠说,他了解到威海有好几家企业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建议这些企业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多注重研发环保产品,降低碳排放量。

对于威海高分子材料下一步如何发展,王玉忠分析全国材料行业的形势后表示,威海目前在碳纤维发展领域有很大优势,目前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果可以提高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相关原材料以及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将来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整个碳纤维材料行业发展。

药企应在细分行业、细分领域方面下功夫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秘书长 艾华

       针对目前威海生物材料发展情况,艾华的关注点放在了国家药品集中采集后的威海药企,他认为,应该重点探索国家药物集中采集以后,企业将要面对的挑战,保持高研发投入。

近年来,药品的全国集采顺利推进,地方也通过试点扩大集采范围。面对利润下降的情况,药企如何继续在研发领域保持高额投入,艾华提出了自己的思索和建议。“我们知道药企研发一个药品,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投入上亿元的资金。”艾华说,面对国家集中采集以后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价格下跌,利润空间明显压缩的情况,药企更应该对标国际先进企业,专注于某个板块。

“能进入集中采集的企业都是很有规模的企业,例如威高集团,就细分为威高骨科、口腔、血液透析等领域,如果要提升利润空间,就要在细分行业、细分领域方面下功夫,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艾华说,集采后规模及原料药成本将是未来药企的关注点,对于大多数中国药企以及威海药企,尤其是研发型驱动企业来说,更需要认真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型企业

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 唐玉国

“放眼全国,威海在医疗器械产业上有绝对性优势。”与威高集团合作20年,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亲眼见证我市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对产业发展现状十分肯定。

在唐玉国看来,我市的“绝对性优势”从两方面呈现。“首先,威海定位非常正确、精准,医疗器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此为主导的产业是很有前瞻性的;其次,威海政府有作为、很务实,市领导带头行动,为产业发展争取到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为打造产业高地、完善产业生态圈夯实了基础。”

尽管占据了产业制高点,但威海的野心不止于此,对于产业向更高层次提升,唐玉国建议,首先要补齐产业链条。“威海有威高这个龙头企业,能发挥很好的带动作用,还有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这样的双一流高校,在人才培育、技术研究上都有基础,不过中间环节研发力量较弱,在补链的时候强化一下,整个产业体系就齐全了。”

其次,要为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威海的企业普遍很注重研发,但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压力大,仅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不够的,可以开展金融指导,帮助企业用好知识产权质押、科创贷、科技支行,还可以设置政府引导基金,引进大型基金企业,引导社会资金配置方向,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型企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唐玉国强调,推动产业向优发展,一在资金,二在人才,要强化对人才的奖励扶持,打造人才生态圈,依托项目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用人才驱动发展。

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

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副主任 刘勇

“今年我们要打造第三期中科院—威高研究发展计划,这么多年的合作让我感受到,威海企业创新意识非常强,企业对创新人才、技术的需求量非常大。”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副主任刘勇说。

如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他给出了破解之道: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政产学研用共同体,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集聚项目人才,助力企业突破发展。

“威海政府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和服务都很好,我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领,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吸引国内外前沿的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参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更多更快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发展厚植动力。”针对具体方法,刘勇建议,首先要政府搭台。

“其次,围绕龙头企业做文章,放大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鼓励大企业建设开放创新平台,带动中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协同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政府搭台的同时,企业的参与度也不能忽视,刘勇建议,企业应重视创新,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政府协调配合,共同发力。

多年来,中科院与威高集团深度合作,已经形成了合作范围广、研究层次深的共赢局面,刘勇表示,将探索打造中科院与威高产学研平台建设的典型样板,形成一套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助推威海医疗创新平台的建设发展,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