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席致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朱军教授
朱军教授介绍本次大会主持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蔡清清教授和吉林省肿瘤医院 鲍慧铮教授,感慨这次会议是一场南北专家合作的盛宴,血液和淋巴领域中青年专家聚集一堂,并致辞中提到他与马军教授作为前浪,更希望看到中青年专家作为学术医疗的中间力量,成为强大的后浪,前浪后浪一起乘风破浪,为全国血液淋巴肿瘤的开拓进取发出属于我们中国的声音,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第一环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n NK/T cell lymphoma. Efficacy and biomarker
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蔡清清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宋玉琴教授
讲者:Kim.Won-Seog
主要内容:
1. PD-L1的表达能作为PD-1/PD-L1抑制剂的生物标志物,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2. 根据免疫微环境分类的免疫亚型能成为PD-1/PD-L1抑制剂的生物标志物。
3. PD-L1 SV作为免疫抑制剂的强有力的生物标志物,需要更多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和特异性。
在免疫和肿瘤微环境中分子亚型能作为生物标志物指导特定的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


讨论环节


第二环节——淋巴瘤相关嗜血综合证的诊断和治疗分享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孙秀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肿瘤医院 周生余教授
讲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王昭教授
主要内容:
1. 淋巴瘤与HLH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需要平衡HLH-特异性和肿瘤特异性治疗。
2. 成人淋巴瘤相关HLH预后不良,需要选择巩固性治疗。
3. 淋巴瘤相关HLH不能忽视基因检查。


讨论环节


第三环节——原发中枢淋巴瘤进展
主持:江西省肿瘤医院 双跃荣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 周辉教授
讲者:北京协和医院 张薇教授
主要内容:
1. 重视脑脊液检查在诊断、预后判断及随访中价值
2. 关于诱导化疗:大剂量MTX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是PCNSL治疗基石。仍需探索更佳的诱导方案提高缓解率和CR率,尤其老年患者,靶向药物的联合可能提高疗效。
3. 关于巩固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塞替派为基础的自体移植或全脑放疗作为巩固治疗,60岁以上患者放疗慎重。免疫调节药物维持治疗值得扩大样本量观察。
4. 关于复发患者:新药联合初见成效,新药联合化疗或新药之间组合可能延长缓解时间。


讨论环节


第四环节——中青年专家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术素养
主持:湖北省肿瘤医院 吴辉菁教授,南京鼓楼医院 许景艳教授
讲者:江苏省人民医院 徐卫教授
主要内容:
1. “小处着心”,处处留意临床的“科研”价值。
2. “大处着智”,时刻突出科研的“临床”特点。
3. 从临床现象提出科学问题。
4. 通过解决科学问题回答临床问题。


讨论环节


第五环节——多美素热点:病例速读
病例速读环节介绍: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马军 教授

主持:吉林省肿瘤医院 鲍慧铮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刘丽宏教授


病例1
讲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刘盼盼教授
内容及要点说明
病史概述:
肖XX,女性,27岁,因“腹胀6月余”于2016-07-04首次就诊,既往史: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大三阳)三年,未行抗乙肝病毒治疗。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膨隆,脾肋下10cm,质地韧,边缘光滑,无明显触压痛。PET/CT显示:腹腔、肠系膜根部、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膈肌脚后方、双侧髂血管旁多发代谢异常活跃肿大淋巴结,短径多在0.4cm-1.8cm之间,大部融合成团,SUVmax约5.3;右侧颈部I区、双侧颈部II区、双侧腋窝多发代谢稍活跃淋巴结;脾大,约14个肋单元,代谢异常活跃。骨髓细胞检测提示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实验室检测血常规:乙肝病毒DNA定量4.66X10^7 IU/ml,乙肝两对半显示大三阳,丙肝抗体阴性。骨髓活检结果:骨髓增生活跃,可见三系造血细胞,考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累及骨髓,临床考虑SLL/CLL于MZL骨髓侵犯相鉴别。
病例速读及讨论环节:
该环节由河南省肿瘤医院林全德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昌菊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培起教授和深圳市人民医院周继豪教授当任病例速读嘉宾,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薛宏伟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饶慧兰教授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张海霞教授当任讨论嘉宾。各位专家就该病的诊断、发病原因及治疗各抒己见,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病的诊断为小B细胞淋巴刘(边缘区),鉴别诊断是惰性淋巴瘤。后续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和免疫因子的相关检测进一步确诊。该病的病因考虑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建议:1. 抗病毒治疗;2. 利妥昔单抗联合R-CHOP方案或BRR方案;3. 可考虑脾切除。



病例2
讲者:吉林省肿瘤医院 于昊教授
内容及要点说明
患者男,33岁,主诉:颈部肿胀1个月。2020-4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肿胀,偶有气短及进食哽咽感,行左颈部肿物穿刺活检,外院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IHC显示LCA、CD7均阳性,CD21、CD23、FDC均阳性。PET/CT显示左侧颈内及双侧锁骨区肿大淋巴结,大小约17.9X9.9mm,SUVmax=3.98,颈胸段主支气管周围及前纵隔肿物,大小133.5X101.2X66.4mm,SUVmax=5.31,纵隔内气管右旁、隆突下肿大淋巴结,大小约14.6X11.2mm,SUVmax=3.28。2020-5给予CHOP+西达胺化疗1周期,治疗后左颈部肿物无明显变化。2020-6患者就诊于我科,结合病理切片,病理诊断提示外周T细胞淋巴瘤依据不足。高教授会诊病理考虑为(左颈部)淋巴结幼稚造血细胞恶性肿瘤,难以分型。诊断意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重型成熟粒细胞比例偏高。骨髓流式细胞,IGH、IGK、TCRB、TCRD、TCRG克隆重排均为阴性。2020-7再次颈部肿物活检,病理诊断:幼稚造血细胞恶性肿瘤,支持非霍奇金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流式细胞提示43.41%异常细胞,考虑为幼稚T淋巴细胞可能性大。基因检测:PTPN、DNMT3A、SH2B3、ETV6、USH2A基因均有致病性变异。
病例速读及讨论环节:
该环节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召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丁天凌教授当任病例速读嘉宾,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和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中心赵东陆教授当任谈论嘉宾。大家认为该疾病比较复杂,诊断上考虑为T淋巴母细胞瘤甚至属于更早阶段的幼稚淋巴母细胞肿瘤。治疗上推荐使用大剂量的化疗,后续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大会总结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朱军教授
朱军教授表示此次会议非常成功,与会专家热情极高,无论是专题讲座、病例分享还是讨论交流,每个环节都精彩纷呈,针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感谢石药集团及各位专家的支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蔡清清教授
蔡清清教授肯定今天的会议内容质量非常高,感谢朱军教授、马军教授、鲍慧铮教授对会议的支持,及各位专家带来的精彩分享,病例分享及讨论环节让大家收获颇多。期待中青年专家合作论坛能继续举办,更加精彩,感谢石药集团提供平台,活跃了中青年专家对血液肿瘤治疗的学习热情。


扫码欣赏精彩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