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指出,要以实施《江苏省中医药条例》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推动我省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2020年7月31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江苏省中医药条例》。8月10日,《条例》正式发布,将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1999年颁布实施的《江苏省发展中医条例》同时废止。
《条例》明确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主体责任,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中医药服务、教育、科研和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中医药管理职责,采取措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
《条例》规定,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宣传,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并把每年10月定为全省中医药宣传月。
《条例》要求,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规定中医医疗机构的用地、业务用房、医疗设备等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至少举办一所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至少举办一所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合并、撤销,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同时要求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中医药参与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的独特优势。
在完善中药保护与发展方面,《条例》规定,要制定和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发挥中药资源优势,加快中药产业发展。要求配制中药制剂的医疗机构应当对调剂使用中药制剂的医疗机构开展指导和培训,确保合理使用;运输、储存医疗机构配制的中药制剂,应当符合相关规定,确保质量安全。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条例》明确高等学校开展临床医学教育的,应当将中医药基础理论列为专业必修课,将中医基本技能课程列为选修课;中医类专业应当将中医经典课程列为必修课。鼓励和支持中医药高等学校和其他学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带徒授业、到相关高等学校担任兼职学业导师。
《条例》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山阳医派、澄江学派等中医学术流派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鼓励和支持中医药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在海外设立中医类诊所、门诊部、诊疗中心、文化中心,开展医疗服务、学术交流、留学教育和文化交流等合作。
《条例》强化了相关保障与监督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进行预算单列,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落实对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投入倾斜政策,制定有利于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的补偿办法。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对于经国家筛选发布的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实施按照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县级及其以下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实行与同级综合医院相同的病种医保支付标准。
《江苏省中医药条例》正式发布,不仅是社会健康大家庭中的一件大事,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扬州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以传承创新发展为统领,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江苏省中医药条例》为主线,围绕中医药健康体系建设、机制完善、制度落实等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不断强化服务体系内涵和能力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通过实施中医药“强基工程”,加强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深入推动中医健康服务工程以及中医药健康文化惠民工程等,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健护航。
供稿:扬州市卫健委中医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