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内卷大战:过剩、退市、厮杀

收藏
关键词: 退市
资讯来源:贝壳社
发布时间: 2022-06-02


机器人承载着科幻曙光和末日想象,集生死于一身。


当前,“A+H”上市的手术机器人仅两家,但已散发死亡气息,为首的天智航处于触发退市条件的边界。而一级市场,各细分赛道上手术机器人浩浩荡荡,内卷大战不远矣。


国内企业在商业应用层面的模仿追赶精神,令人折服。但即便如此前沿领域,手术机器人已经呈现一番“过剩”图景。


来源:阿基米德Biotech / 阿基米德君


1

退市危机:最前沿的梦魇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倘自上市之日起第4个完整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020年,天智航以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登陆A股,并未获得4年免死金牌。这就意味着,只要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将触发退市条件。


而盈利暂无望。今年Q1,天智航营收呈断崖式下滑,仅有1715万元。公司解释称,由于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反复,骨科手术机器人装机验收工作延迟,未能按计划在报告期内确认收入。然而据其财报,Q1应收款项仅1489万元,环比下滑45%,存货及合同资产共计5000万元,业务清淡。


从地域看,骨科手术机器人集中于国内重点医院,天智航华东华北地区收入占营收比重44%,Q2受到疫情影响或许更大。原本清淡的业务雪上加霜,全年达成1亿元营收的可能性似乎不高。


实际上,令人窒息的不是疫情,而是在内外部状况皆有改善的情况下,骨科机器人销售量和手术量仍然没能上去。


2020年11月底,天智航与强生公司共同研发的天玑脊柱机器人创新解决方案获批。其光学跟踪系统可实时监测患者微动,配合机械臂保证精确定位和稳定执行,帮助医生更精确置钉,同时可视化的导航可全程追踪植入物,减少辐射暴露带来的危害。


2021年2月,“天玑 2.0”骨科手术机器人国内版获得 NMPA 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国际版取得 CSA 认证证书,为进入欧美市场打下基础。


八个月后,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所支持的手术和配套耗材首次纳入北京医保支付政策生效,“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费用为医保全额报销,“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费用为医保报销70%。


今年Q1,天玑脊柱机器人创新解决方案正式上市,分别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山东齐鲁医院、福建省立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落地。


反观销售数据仍旧原地踏步。2017年、2018年和2019 年,其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产生确认收入的销量分别为16台、20台和41台,产能利用率仅有24%、10%和18%。2021年销量为30台,产能利用率15%。


当前,天智航产能利用率较低,其还将上马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项目,新增200台产能;预计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及智慧医疗中心项目总投资11亿元,定增募集资金则被迫从13.4亿元下调至3.7亿元,资金缺口达7.3亿元。现金储备也仅有3.55亿元,加之每年1亿元左右亏损消耗,到底如何完成扩张任务?


科创板生物科技第一股退市梦魇挥之不去。


2021年医疗机器人行业融资情况  据数链产业生态


2

内卷大战:机器蚁群互撕


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自2000年上市以来,涨幅超过110倍。前有大象做示范,资本推动下,国内手术机器人公司如同蚁群一般冒出来。


2021年,累计有32家医疗机器人获得融资。术锐、精锋医疗、长木谷、梅奥心磁一年内完成2轮融资,柳叶刀一年内进行3轮融资。


今年前4月,共14家医疗机器人企业完成融资。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6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265亿元(按出厂价计算),届时至少会涌现50家国产手术机器人公司,平均每家分得5.3亿元,但这种线性外推仍然过于乐观。


截至2021年9月30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安装台数为4005台,占全球安装台数的61.4%。


预计未来5年,以达芬奇为首的外资机器人依然是市场领导者,占据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而国产手术机器人平均市场份额略超2亿元,甚至难以覆盖研发开支,“战况”胶着。


届时,5个细分赛道市场份额变化不会太大。腔镜手术机器人与骨科手术机器人分别以60%和12%的市占排名前二,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将占据3%的份额,其他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则占到25%。


截至目前,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最大、商业化最成功,为头部公司布局主阵地,国产品牌包括微创机器人、威高手术机器人、精锋医疗、术锐机器人、康多机器人、康诺思腾、博恩斯、科智星。


骨科手术机器人国内发展最早,内卷也最早。有多家厂商取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脊柱类获证厂商有美敦力、捷迈邦美、鑫君特(2021年获批)、铸正(2022年获批)。关节类获证厂商有史赛克、微创医疗(2022年获批)、骨圣元化(2022年获批)、键嘉(2022年获批)、和华瑞博(2022年获批)。


泛血管手术机器人,则可能成为冠脉支架集采后的下一个创收点。外资品牌有西门子CorPath GRX、法国Robocath-R-One(微创机器人合作伙伴)、强生Sensei X2,国产品牌有“鲁班”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唯迈医疗ETcath血管介入机器人、润迈德医疗、梅奥心磁Titian“提香”机器人、奥朋医疗ALLVAS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爱博医疗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汇禾医疗介入手术机器人、心玮医疗介入手术机器人。


据公开资料,微创手术机器人难以在2025年-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国产替代前路坎坷,但注定有少数头部公司会突围而出。


微创机器人:全球唯一布局五大赛道的手术机器人公司,2021年亏损5.84亿元。2021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2840.5%,存货1.10亿元,固定资产(物业厂房及设备)3.61亿元,提升832.6%,万事俱备,只为量产。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今年1月获批,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4月获批,商业化元年能否放量,将成行业风向标。


威高手术机器人:威高集团旗下子公司(与上市公司无关),推动妙手-S腔镜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可完成直径1mm以下微细血管的剥离、剪切、缝合和打结的手术操作。去年10月26日,腹腔内窥镜手术设备获得NMPA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家获批上市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打破外资品牌技术垄断。


精锋医疗: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同时掌握单孔手术机器人及多孔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公司,进展最快的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完成适用于泌尿外科手术注册临床试验,上市申请2022年1月获受理。共经历6轮融资,累计金额近20亿元,正赴港上市。


术锐机器人:研制入腹切口国际最小、综合性能国际前列的SURS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携手瑞金医院,完成国产单孔机器人首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正加紧推进单多孔模块化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临床研究,志在打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垄断。


康诺思腾:成立仅2年,完成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开发,将快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去年11月B轮融资5亿元,引入美团、礼来亚洲基金。


康多机器人:康多系统腔镜手术机器人,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机械臂系统摆位灵活,共具有11个自由度,两条器械臂可以装配15~20种末端手术器械。


元化智能:全资子公司骨圣元化,核心产品是全骨科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可辅助医生完成膝/髋关节置换、创伤、脊柱各类骨科手术,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今年4月获批上市。


键嘉机器人:项目脱胎于国家863计划,核心技术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智能与系统国家实验室,骨科临床专家参与一线研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ARTHROBOT HIP今年4月获批上市,填补国内空白。基于同平台研发的ARTHROBOT KNEE膝关节置换应用也有望于今年获批上市。


长木谷:一年内完成2轮共6.6亿元融资,推出关节置换智能解决方案AIJOINT系统,覆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髋关节翻修手术、膝关节单踝置换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膝关节翻修手术,多项产品进入临床注册阶段,成功辅助400多家三甲医院上万例关节置换手术。


柳叶刀机器人:全球唯一布局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口腔种植以及血管介入四大手术赛道的机器人创新公司。去年下半年连续完成3轮融资,主要用于支持3款手术机器人的注册临床。


柏惠维康:2018年4月,“睿米”(Remebot)成为国内首家获批上市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2020年3月,RM-200型睿米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批上市。2021年,种植牙手术机器人“瑞医博”获得NMPA认证,成为国内首款口腔领域手术机器人获批产品。


唯迈医疗:2021年10月, ETcath血管介入机器人在安贞医院完成首例PCI手术,实现高精度导管导丝仿生学推送、导丝触觉感知、多类型导管控制、3s无菌盒快拆的关键技术突破。


润迈德医疗: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预计3年内实现市场化落地,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覆盖冠脉介入手术全流程的创新产品。


奥朋医疗: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ALLVAS已成功完成全流程冠脉(PCI)手术、主动脉覆膜支架介入、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手术,预计明年完成注册程序。



3

超前领跑:耕作贫瘠的热土


卡脖子意味着什么,从达芬奇便可知晓。2006年,北京301医院引进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长达15年,其没有任何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在国内销售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远高于全球均价,单台售价约2000~3500万元,机械臂耗材单把售价约5万元,一次手术使用3~4把,使用10次后需强制性更换,折算后单次手术耗材价格约为1.5~2万元,每年维护、保险费用约150万元,最终开机费高达3~6万元。


国产手术机器人,是在诸多条件尚不成熟、外资品牌碾压条件下诞生。尽管热度高涨,但根基不稳,快速盈利、规模化销售似乎是奢望。


临床需求并不高。医疗机器人技术进化分为6个阶段,当前产品尚无法实现全流程覆盖、全自动操作,手术过程仍需要医生介入;处于机器人辅助(第二阶段)向任务自动化(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临床上存在感不强。国家药监局也并未核发直接使用“机器人”命名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同时,医生对常见疾病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固定术式,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对既有经验的挑战,医生接受度自然不高。


因此,主要市场驱动力并非临床刚需,而是医疗机构对新兴技术的储备和培育。


国内医疗机构支付能力也有限。2021年,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均价382.34万元(出厂价),销售到县级医院的难点在于成本,设备终端价1000万元左右,医院购买骨科手术机器人后,还要配别的设备,如C臂,整体耗费在1500万元以上。


这样的资金成本,对于县级医院压力不小。不仅如此,手术机器人终端中标价格超过1000万元,将被纳入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制度管理,需取得配置许可证,导致流程增加、销售周期拉长,加之审批被拒风险、突破区域限制难等,都使商业化走上“减速带”。


对患者来说,手术机器人仅起辅助作用,收费却可能是传统术式2倍以上。例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单次费用,比传统腹腔镜手术高出3万元左右。


但已有明显的政策支撑条件。除北京外,目前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费用多数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需要完全由患者自行承担。


国家医保局、卫健委于2022年3月底正式发布的《关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见》对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收费原则作出规定,要求不单独设立收费项目,以传统手术价格为基础按比例加收。


背后的逻辑是,人工关节带量采购之后,价格大幅下降。但如果手术机器人价格过高,可能会抵消带量采购所带来的效果,所以要有所限制。


技术上的差距也不是朝夕能追赶的。国产手术机器人核心部件仍是依赖进口,天智航的光学跟踪相机和机械臂最终来源于加拿大和丹麦,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两项原材料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35.75%、32.61%和35.74%。


骨科手术机器人中,特别是具有力感知、力反馈功能的机械臂,受高性能电机和减速器、关节内力矩传感器的限制,进口依赖度非常高。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底层核心元件(视觉成像芯片、微型直流精密电机)和高性能原材料(高强度航空铝、超硬医用不锈钢以及高韧性聚氨酯封皮)也都依赖进口。威高妙手-S腔镜手术机器人,主操作手采用的就是美国SensAhle公司研发的Phanton Desklop(串联力反馈设备)。


手术机器人研发更是吞金巨兽。2019年至2021年,天智航研发费用投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 33.55%、54.53%和 70.37%,现金消耗量越来越大,2021年度研发人员平均工资高达54万元,同比增长48%,机器人测试技术服务费、样机材料费昂贵,同比增长40%。精锋医疗2020年、2021年分别净亏损7940万元、3.5亿元,而研发开支分别占73.9%和63.5%。


微创机器人2021年研发投入3.93亿元,比上年增加2.57亿元。


此外,手术机器人对研发环境的硬件条件要求高。其研发经历原理样机、工程样机、生产样机多个阶段,产研所占面积较大,需配备X射线和屏蔽实验室、复合手术室,研发过程中的高精密研发设备和工装也较多,试验空间、医疗环境洁净度、保密性、稳定性要求都十分高。


基础研究中,机器人核心部件机械臂的高精度协同控制算法、零配件选型和构型设计具有较高的研发难度,光学跟踪相机在长期使用中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客观上需要元器件品质、工艺要求方面持续试验,进而存在研发周期延长,甚至研发失败风险。


因此,尽管微创机器人、精锋医疗作为国产机器人之光,一度给人媲美达芬奇机器人的幻觉。但仍存在至少10年的技术差距,撼动外资品牌、改变医生使用习惯,都很难。


国产手术机器人中,几乎都无法与达芬奇相媲美。精锋医疗称其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的临床表现出色,在头对头比较中所展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劣于全球领先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手术系统。其实其对照的是达芬奇Si手术系统。


微创机器人直截了当,称根据主要有效性终点结果(即手术成功率)数据,图迈所展示的有效性结果不劣于达芬奇Si 。


达芬奇Si是什么概念呢?是直觉外科在2009年推出的第三代产品。


如今,仅2022年一季度,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收入就达4.28亿美元,仪器和配件收入8.1亿美元,另有服务收入2.49亿美元。耗材和服务收入占比超过70%。


这被称为“剃须刀+刀片商业模式,处于技术弱势的国产企业暂时无福消受。


2021年,天智航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1478万元,技术服务收入1550万元,合计占营收比重仅为19%。且大部分配套设备并非自主研发生产,移动式C形臂X射线机、脊柱骨科手术台来自于外购,因此毛利率低至15.5%,营业成本1249万元,直接材料成本占比99%。


即使是少得可怜的业绩,也掺有水分,2019年至2021年,天智航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2420万元、3578万元和3394万元。


手术机器人暂时不是一门好生意,但谁又能拒绝未来?这条国产替代之路将最为曲折,商业化放量成为最重要指标。


声明:本稿件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