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红杉李俊峰:投资碳中和就像体育竞技,要长期培育和竞赛进步

收藏
关键词: 投资体育
资讯来源:DeepTech深科技
发布时间: 2022-08-10


自从去年我国确立了“30、60”的“双碳”目标后,“双碳”相关产业立刻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一股新的投资风潮。


但碳中和领域与过去投资的行业有什么不同?背后的行业发展逻辑是什么?创投机构如何助力碳中和?2022 年 7 月 29 日,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暨 50 家聪明公司发布仪式在无锡举办,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红杉远景碳中和基金主席李俊峰围绕“数字化与碳中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进行了演讲,并与 DeepTech 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试图寻求这些问题一些答案。


图 | 李俊峰(来源:EmTech China)


在加入红杉中国之前,李俊峰已在能源行业深耕四十年。他一直在积极推动中国能源转型方面锲而不舍,先后组织并主持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中长期能源规划的起草工作、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和能源法草案等重要文献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2017 年,李俊峰被授予了阿联酋政府设立的 “扎耶德未来能源奖”个人终身成就奖。


转换身份后的李俊峰,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助力资本市场推动碳中和行业更快速健康的发展。在李俊峰看来,过去的风投逻辑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面对碳中和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培育耕耘的行业,创投机构需要更有耐心。


中国要用 30 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 50~70 年的历程


DeepTech: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双碳转型?


李俊峰全球正在走一条可持续的低排放发展道路。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每一个国家都需要提交一个面向于本世纪中叶的低排放发展战略,以实现全球范围内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与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


所以,中国制定双碳目标,一方面满足了国际社会为了保护同一个地球家园的共同关切。


另一方面,中国也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需要。碳达峰碳中和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倒逼中国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内在要求。


DeepTech:中国双碳的时间节点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年份,您是否觉得有点早或有点晚?


李俊峰 这既是一个发展的目标,也是一个愿景。是努力争取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如果各种条件都允许,可以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甚至提前。如果国际环境不允许、技术条件发展不成熟也可能推迟。


中央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碳达峰时间,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比较早地发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大部分发达国家在 70 年代、80 年代已经碳达峰了,较晚的也是在 2000 年前后。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基本上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20000 美元左右就能碳达峰,少数除外,例如美国 2005 年前后才达峰,人均 GDP 已经超过 40000 美元,日本至今尚无显著的峰值特征,但就整体而言,碳达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中国国家的目标是在 2035 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即人均 GDP 达到 20000~25000 美元。由于发展理念的改变和技术进步,中国可以吸取了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做到稍微提早一点,所以中央提出努力争取在 2030 年前实现达峰。这既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一个积极承诺,也是对自身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转型的高标准要求。


关于碳中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 205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即在达峰之后用 50-70 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如果我们按部就班照搬经验,在碳达峰后 50~70 年才实现碳中和,那么中国要到 2080 年~2100 年才能碳中和。


这就意味着到 2050 年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的时候,中国在许多方面仍然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30~50 年,这在政治上是不允许的。所以中国提出了 2060 年碳中和目标,用 30 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 50~70 年的历程。虽然晚于发达国家 10 年的时间,但也是体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虽然任务极其艰巨,但必须直面挑战,战胜困难。总之,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必修课。


图 |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愿望十分迫切(来源:Pixabay)


DeepTech:我们需要做出来什么样的努力来达到这两个目标?


李俊峰: 目前我国已经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后期。大宗工业产品产量基本上都达到了峰值,甚至开始下降。所以虽然整体碳达峰仍有一定的挑战性,但现在也正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断逼近。各省都在制定,或者已经制定了自己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大家都有信心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因此估计全国在 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问题不是特别大。


而碳中和需要各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关键技术进步,国际能源署 IEA 等众多研究机构都提过,有 60%~70% 的碳中和技术还在实验室当中。所以,碳中和需要全球的技术创新和合作机制创新融合。其次全球还要有一个安全和平的发展环境。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新能源技术,特别是风电、光伏的技术发展非常之快,超出了一般的预期。习主席宣布,中国到 2030 年,风电和光伏装机量要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到今年 6 月底,全国的风电和光伏装机量已经接近 7 亿千瓦,完全有可能在 2025 年,提前或者超额完成 12 亿千瓦风光装机的容量目标。


图 | 中国风电等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还有电动汽车,中国希望到 2030 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销售比例达到 40% 左右。从今年上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有可能在 2025 年就能达到这个目标了。所以,我国能源转型的步伐非常快,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期。


但还存在挑战的是能源安全问题。尤其现在俄乌冲突造成了全球对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的担忧,大家把“保安全”放在了比较突出的位置。如何权衡“保安全”和“促转型”之间的关系也是主要的挑战。中国提出的策略是: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全球需要一个安全和平的发展环境,以及公平理性的竞争理念。所以中国一直在倡导多边主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维护产业链的安全,而不是与之相悖。希望大家能够协商、合作,把碳中和作为一场保护地球家园的发展转型的竞赛,大家一起努力,这样不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会如期实现。


碳中和是一场马拉松,跑出最好的水平就可以了


DeepTech:中国的双碳转型技术实力和企业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一个怎样的竞争地位?如何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竞争力?


李俊峰我不把它叫做是一个“竞争”,我认为双碳转型是一场“竞赛”。全球碳中和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所有的国家都在参与。每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实力,跑出最好的水平就可以了。


在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跑在第一方阵的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人。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来看,我们不是在第一方阵,可能是在第二甚至第三方阵。


但是这么多年来经过不断努力,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比如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这几个领域,我们就是第一梯队。


不过在能源结构方面我们还是相对落后的。大部分欧美国家的煤炭占比已经降到了百分之十几以下。而中国的煤炭占比还是在 56% 左右,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所以要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要看到差距,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有一个特别的属性,它没有有无之分,只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记住一条,先进的技术如果不努力发展和创新也会逐步变得落后,落后的技术只要努力不断地完善、改变也可以变成先进。


这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是一个长期的经济发展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家都需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就可以不断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达到共同进步的结果。


DeepTech: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能源转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李俊峰能源转型是碳中和、碳达峰的基础,对经济发展一定有积极推动作用。从今年上半年的形势来看,在许多传统行业发展都降速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这些行业。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 2%,但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这些行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 15%~20,发展非常快,对拉动整体经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现在定的目标是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80% 以上。但现在化石能源消费是 80% 以上。大家需要有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能源的退出要和新能源稳定可靠的供应相适应。


所以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不仅要加快新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步伐,同时还要稳定传统化石能源的供应。能源供应安全是一个国家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央一再强调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要平衡转型和安全之间的矛盾问题。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让能源转型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撑。


同时,还要考虑到这次能源转型是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及从“开采能源”到“制造能源”,开采能源的成本会逐渐上升,最终能源成本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


而制造能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成本会逐步下降是可以遇见的,从而减少了经济发展的阻力,同时制造能源过程形成的产业链、就业等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DeepTech: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比如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能源转型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关注?


李俊峰德国人做事情是非常有板有眼的。既有一个激进的目标,又有比较坚实的实施路线图。比如德国提出到 2050 年碳中和之前,已经提出了 2050 年 100% 的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方案,制定了详细退煤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德国人推动欧盟很快达成了欧盟再电气化法案(Repower EU),加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的进程。


我们经常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切实的措施讨论得比较少,比如 2009 年国家就提出了非化石能源占比 15% 的要求,但是详细的措施并不多。现在中国也在学习德国的经验。比方现在不仅有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80% 的目标,也有了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力争达到 25% 的初级目标, 同时 2030 年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12 亿千瓦。


退煤也是如此,国家提出了努力推动煤炭消费早日达峰之后,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严控煤炭消费,“十五五”有显著下降的要求,做出了“增加产能、调控产量、严控消费”等增强煤炭供应韧性和弹性的政策措施,确保煤炭的有序退出和安全“兜底”。


既有坚定的、明确的目标,又有具体实施措施规划,现在是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有序退出、稳定保供和新能源供应的稳定快速增加协同。


实现碳中和需要各个国家共同的努力和合作,这种合作包括技术和机制创新的合作,也包括共同维护产业链稳定和安全。比方说过去欧盟利用化石能源时,可能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有过度的依赖,那么他们在发展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时候,也会担心对中国的新能源和储能电池技术也有高度的依赖。


所以全球范围内必须建立政治互信机制,让大家彼此信任,气候变化谈判三十多年的进程告诉大家,彼此讨论、沟通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碳中和是一个全球化的目标,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事情,因此通过沟通,建立起全球所有国家之间,特别是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政治互信,对全球的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都非常重要。


投资碳中和技术:从“竞争”到“竞赛”


DeepTech:自双碳战略发布以来,金融投资界做出了什么努力?您如何评价所做出的努力,还可以做得更好吗?


李俊峰金融界是一个嗅觉比较敏感的群体。早在正式宣布双碳目标之前,根据美国“能源革命”和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路,就已积极部署碳中和相关的投
资,包括在十多年前已经投资部署了一批新能源、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技术,比如像特斯拉、合肥阳光、天合光能、金风科技等一批企业。

 

近几年来,又支持了宁德时代、“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隆基、通威、远景、明阳等新能源企业,并形成了强有力的产业链基础。


实际上金融对推动双碳工作已经做了很多的铺垫,才使得国家制定双碳政策时,就已经有了强有力产业支撑基础。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希望金融界应该更理性和耐心。现在双碳目标火了,可能更容易出现拔苗助长的局面。有一些产业技术还没有足够的成长,就开始有大量的融资募资。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催熟”,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投早投小”的理念必须坚持,并且要更有耐心。


所以投资碳中和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旦有问题就要纠偏。尤其是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企业不能各行其是,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金融行业也是如此,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乃至全球一盘棋的思想,扎扎实实推动技术创新。


Deeptech:红杉中国在碳中和投资上,有着怎样的布局?


李俊峰红杉中国是最早在中国开展清洁技术投资的创投机构之一。2008 年红杉中国就开始投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细分领域了,之后在碳中和产业链的上下游又有进行了系统布局,与很多这个领域的优秀企业形成了合作。


相比市场上一些追逐情绪和热点的随机投资者,大的创投机构在战略方向和投资逻辑上应该更细、更严谨,从社会刚需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出发,自上而下地去赋能、去培育新的行业和企业。


培育就意味着竞争变少了,因为与其去争抢市场的存量,我们可能更需要一起去培育增量,且在整个产业链上各个方面都相互支撑。


就像农业一样,有种黄瓜的,有种西红柿的,有种萝卜白菜的,同时还有肥料、农药、服务等产业链上技术与机制的创新,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会做的很好。但是最关键和最基础的是培育种子和抚育幼苗,这就需要耐心和更多的合作,过去的投资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大家共同培育。培育本身也有风险,那么合作交流就更加重要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仅是红杉中国,所有的投资机构可能都要面临这样的转型,去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现在大家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实现能源转型,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发展的技术领域也是非常明确的。那么大家就需要在这几个领域去培育优秀的企业。


所以我一直不认为这是竞争,竞争是你有我无,是一个零和博弈。但这是一场竞赛,在竞赛的过程中,大家放弃“竞争”的思维,采纳“竞赛”的理念,和体育竞技项目一样,通过公平、公正竞赛大家都在进步。每一个企业的水平都会不断的提高。


红杉中国也希望在这个方面跟大家去合作,共同改善这个投资生态,通过培育来增加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这也能有效减少社会成本,推动全球的共同进步。


DeepTech:您怎么看目前较为前沿的空气碳捕集技术?


李俊峰在整个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有些行业还不得不使用化石能源的场合。比如飞机,像波音 747 的起飞重量大概 420 吨,自重差不多 150 多吨,燃油大概有 120-150 吨。如果我们把这 100 多吨的燃油变成电池,这辆飞机重量可能就超过 3000-5000 吨,不可能飞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抵消燃油的碳排放,人们就可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直接捕集起来,用各种方式把它存起来,来抵消掉那些难以减排的行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技术在未来也有一定的可能性,需要长期的研发才能落地。但是它是一个小众技术,我们大量的减排还是通过能源转型来实现。


Deeptech:能源行业对投资的要求一般比较大,资金回报也比互联网领域慢很多,对相关领域的投资人和想要进入双碳领域的年轻人能否提供一些建议?

李俊峰
我们投资一个企业的时候,会从三个方面去看。一是它的发展对人类是否有益,如果有害再赚钱也不能支持它。二是做事的逻辑对不对,包括先后逻辑和产业链的完整性考虑。三是看管理团队有没有总揽全局的发展能力,即方向、逻辑和管理,三者缺一不可。


实际上,双碳不是一个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它既包括了能源转型,也包括了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等,甚至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所以说不一定去做电动汽车、新能源就是唯一投身双碳的路径,在其他领域照样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比如在能源服务、服装设计,不一而足,包括日常生活选择,都可以为实现低碳转型做贡献。


双碳目标不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它是一个渐进式的转型过程,因为它没有改变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吃穿住行基本需求也不会改变。只是在提高这些物质条件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它的环境影响和碳排放。比如燃油汽车变成了电动汽车,住的房子、穿的衣物,用上了可循环的材料,吃的食物减少了甲烷排放等等。


实现双碳目标也包含了各种技术的创新与变革,比方说光伏大部分来自于半导体、电力、电子行业,风力发电来自于机械制造行业,电动汽车除了传统的汽车制造之外,还有电化学技术领域,这些领域都要按照碳中和的思维,进行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努力消除自己的碳足迹,这些都是对碳中和的贡献。


所以,可以投身任何一个行业领域,但是把低碳的理念植入到每个领域和技术行业里,都可以为双碳做出自己的贡献。


支持: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