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外产业园的区位布局和发展现状分析

收藏
关键词: 分析现状分析
资讯来源:科情智库
发布时间: 2020-12-04



   科情智库    



李志明,张成,陈曦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51

自“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境外产业园的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至2019年底,我国企业已建和在建的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达113个,分布于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园区有82个。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园区绝大多数位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东南亚、非洲、中亚-东欧地区,分别占园区总数的32.50%、31.25%、23.75%。其中,我国在印尼投资建设境外园区数量最多,其次分别为俄罗斯、柬埔寨、尼日利亚等。


截至目前,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的82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已有30个通过了商务部的确认考核。根据其产业定位,可以分为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农业开发、商贸物流、技术研发、多元综合等六大类。从地域分布来看,园区类型与东道国的经济特征具有一定关联,但关联性较弱。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园区以加工制造型和多元综合型为主,中亚-东欧的园区以农产品开发型和资源利用型为主。


目前我国境外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是园落地东道国存在一定潜在的政治、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园区主导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且与东道国当地的资源、产业、经济特征等关联性不强。


二是规模和影响力仍待提升。很多产业园仍是以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为主,其余企业的实力和规模层次不齐,总体较弱。此外,通过确认考核的园区占园区总数的比例偏低,即使是通过确认考核的园区中,也有少数经营状况存在一定困难。


三是现代化程度较低。现有境外产业园大多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技术水平和产业附加值较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仍待提高。随着全球科技发展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境外产业园依靠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发展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转变,加快园区现代化进程。


四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融合不容忽视。在境外园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文化上的沟通融合不容忽视。因环境破坏和污染、信仰不同以及当地居民的不认同、不理解等引发的抵制、罢工等会给园区的安全稳定造成很大威胁。


未来我国境外产业园的发展应考虑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产业布局,提升品牌效应。下一步境外产业园建设应更加注重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打造几个整体实力强、知名度高的样板园区,使境外产业园成为我国优势产能输出的一张亮眼名片,同时也是加快中国与东道国间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是强化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体系的建立。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未来境外产业园发展壮大的主要方向,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单打独斗”导致上下游配套资源缺乏的情况,破解境外产业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三是培养专业化的运营服务人才团队。包括管理、外语、金融、法律、外贸、技术转移等专业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注重人员的教育培训、经验积累和团队建设,能够使产业园在前期规划布局、投融资合作模式、招商引资、产业入驻、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更加科学、高效,为园区发展保驾护航。


四是走生态绿色可持续的道路。不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入园,注重保持入园企业的水准,一方面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广泛吸引新兴高技术企业入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和认可,为园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在环保方面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定,境外园区在招商引资前应深入学习、充分研究东道国的环保要求,确保入园企业的工艺流程符合东道国的环保标准,这样才能在当地得到普遍认可,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来源:此文为缩减版,全文请见《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0,(5):102~110.


  推荐阅读 >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科情智库」

持续关注产业动态及科技领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