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报道,我国至少有3000万的儿童、青少年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近10%,而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更高达24.6%。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是儿童健康发展的起点与基础,在儿童心身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有怎样的关系?其背后的神经机制是什么?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全社会培植良好的家庭教育土壤,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青年研究员和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华威大学等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在大规模人群中揭开了家庭环境(家庭冲突与父母关怀)与儿童脑结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关系。2021年6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以 Brain structure is linked 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children in the ABCD study 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与儿童外向行为问题(如冲动行为)显著关联,同时,与大脑眶额叶皮层、颞中回、扣带回以及前额叶等脑区的脑结构指标也密切相关。研究首次揭示了家庭环境与儿童脑结构和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为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组基于美国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研究(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udy)的公开数据库和前期儿童脑发育的工作基础,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近万名儿童脑影像及行为随访数据(10至11岁)进行统计建模分析。首先,在行为学层面,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与儿童心理健康如冲动行为、外向行为问题等呈显著正相关,而父母关怀与儿童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积极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消极的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