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凝血因子VIII的研究进展

收藏
关键词: 凝血进展因子
资讯来源:生物制品圈
所属行业:血液制品
发布时间: 2020-08-06

人凝血因子VIIIcoagulation factor VIIIFVIII)是内源性凝血途径中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作为凝血因子IXa 的辅因子,参与凝血因子X的激活,在血浆中的含量约为0.1 mg/L

FVIII遗传性缺乏将导致甲型血友病(或血友病A),所以又被称为抗血友病球蛋白或抗血友病因子。静注FVIII制品替代治疗甲型血友病,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我国FVIII产品严重短缺,深入理解FVIII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高效率生产工艺和开发新的制备方法,有助于获得更多的FVIII,改善我国血友病患者的状况。

点击图片,即可有机会领取参会福利!


1 FVIII的结构与性质


1.1 FVIII的结构 

FVIII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前体含2351个氨基酸 (amino acidAA),在内质网内除去长度为19AA的信号肽,形成二硫键并N糖基化。成熟的FVIII2332AA,相对分子质量(Mr)约300×103 

1.2 FVIII的活化与失活 

当体内凝血机制激活时,FVIII会被凝血酶或FXa活化为FVIIIaFXa与凝血酶有相同的作用位点,但是一些现象表明,它与凝血酶的作用机制不同。FVIII激活后便与vWF复合体脱离,形成由A1A2A3-C1-C2区组成的三聚体,即FVIIIaFVIII活化后,与FIXa、磷脂和钙离子共同构成因子X酶复合物。

FVIIIaFIXa结合可能发生在一个延展面上,二者亲和力非常强,结合能主要由轻链A3-C1-C2提供,其中Glu1811-Lys1818是发生结合所需的最基本的AA序列;FIXaA2区也可结合,但亲和力较弱。FVIIIa可以大大提 升FIXa催化FX的效率,这种辅因子的作用通过A2区实现。而FVIIIaFX通过静电结合,由盐桥调节,A1C端(336- 372)存在的结合位点,对二者的交互作用至关重要[12]。 


2
FVIII的制备


1959年,美国医生Pool首先观察到在血浆冷沉淀中含有大部分FVIII促凝血活性,并于1965年与Shannon等开发了从密闭无菌系统中自单份血浆分离制备冷沉淀制剂的方法[15]。到90年代,有两种采用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制备的高纯度FVIII制剂面世,产品比活达700~3500 IU/mg,几乎不含其他杂蛋白[16]FVIII 制剂的纯度不断提高,而且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病毒灭活处理,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进口的重组FVIII产品有拜耳公司的“拜科奇”,百特公司的“百因止”和辉瑞公司的“任捷”,国FVIII产品均来源于人血浆,且只有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多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从人血浆冷沉淀中分离纯化FVIII的生产工艺[18]。 

2.1 离子交换层析法 

现行的离子交换层析法基于Burnouf[19]的研究。较早的沉淀法如聚乙二醇沉淀、甘氨酸沉淀等制备的FVIII纯度较低,含较多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等杂蛋白,FVIII含量不到总蛋白的1 %Burnouf等开创了使用DEAE-Fractogel凝胶层析方法,可制备高纯度的FVIII制剂。 

2.2 基因工程法 

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rhFVIII)是首个通过人工DNA 重组技术生产并上市的重组凝血因子制品。1984年,FVIII cDNA克隆及表达成功,1992FDA 批准了Baxter公司的第1rhFVIII产品Recombinate,随后又有多个产品面世。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首个国内上市的rhFVIIIrhFVIII与天然FVIII具有相似的生化、免疫及药理学特性,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主要FVIII制剂。

由于FVIIIB区不影响其活性,且B区缺失会使 rhFVIII表达增加20倍,所以B结构域缺失的rhFVIII产品被 开发。惠氏公司的ReFacto是首个上市的B区缺失rhFVIII制品。宿主细胞也选用CHO,培养基也含有人血白蛋白和重组胰岛素,培养规模为500 L,培养方式为连续灌注。


3
展望


FVIII是甲型血友病患者需要终身反复使用的一类药品。深入了解FVIII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有助于从基因水平上认识血友病患者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为开发高纯度的FVIII制剂提供思路,为诊断和治疗甲型血友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革新,各种层析技术、层析载体和方法的应用,制备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FVIII制品已成为可能,但是国内生产血液制品的企业仅有少数几家回收FVIII,造成了原料血浆大量浪费。基因工程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有望在未来替代以人血浆为原料分离纯化FVIII的生产方式,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Vehar G A, Keyt B, Eaton D, et al. Structure of human factor  VIII[J].Nature, 1984, 312(22): 337-342. 

[2] 谢飞凝血因子VIII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5, 12(26): 932-935. 

[3] Fay P J. Factor VIII Structure and Function[J]. Int J Hematol,  2006, 83(1): 103-108. 

[4] Fay P J. Activation of factor VIII and mechanisms of cofactor  action[J]. Blood Rev, 2004, 18(1): 1-15. 

[5] Tagliavacca L, Moon N, Dunham W R,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 of Cu(I) and its ligands within coagulation  factor VIII[J]. J Biol Chem, 1997, 272(43): 27428-27434. 

[6] Wakabayashi H, Koszelak M E, Mastri M, et al. Metal ionin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factor VIII subunits and the roles of  calcium and copper ions for cofactor activity and inter-subunit  affifi nity[J].

推荐学习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