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新2022,人才没有寒冬,合作成为趋势,出海才能成功

收藏
关键词: 合作
资讯来源:同写意
发布时间: 2022-01-03



曹进:同写意首席人才官/战略官

2022年,建议创新企业CEO主要重点关注三样事:融钱、融人、抓项目。
 
融钱
虽然4季度以来医药二级市场遇到了黑天鹅事件加市场周期性回调,且直接传导至一级市场,但2022年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创新的企业反而有机会。资金总要投出去,舍我其谁?
 
融人
2022年最火的人才还是CMO,目前的需求是1:10;第二是高级CB0,虽然现在的情况是资本寒冬,但人才没有寒冬。在一周之内,几位老大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头部的医药基金,需要找三个人,1000万一位,从国外引进一个License-in的项目,现在缺人了,得用CEO/CMO来搭班子,平均1000万一位还有股份。这个订单已经下了。
 
几天前,两个医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说现在高管C-level级别的可能要调整,要我帮他去推荐,我说什么待遇呢?
 
“包他满意的待遇”!如果真的让对方满意的话,可能CMO就有千万以上的年薪了,这是真实的行情。
 
在张江,一条马路的两家上市公司,只要拿到工资单,跳到对面直接加薪50%,而且租的房子都不用换。这是中层,在张江相互挖,又挖到了苏州BioBay,足可见人才内卷之严重。
 
如何突破内卷困境?上次包大人在苏州同写意论坛上讲要会用白人,目前国内用白人的企业并不多,需要很多配套支持,比如高层开会用全英文,高管团队的整体国际化,需要有外企的文化背景。
 
那么问题是大家觉得Biotech公司给不起价钱吗?错了,现在估值40亿以上的Biotech公司有很多,他们给出的价格反而很高,外加两个点的股份还有1000万年薪,而且不需要像上市企业一样对外披露。
 
最新上海有一个企业愿意送房子的,就是价值3000万的房子,工作满5年房子产权就归你了。这依旧反映出在资本推动和政策变化下,中国生物医药高速发展出现重大人才缺口



01
对于高管人才的巨大缺口,
有八点建议


第一、高管援助计划

CEO不要高高在上,要弯下腰,去和高管谈,做好高管的心理按摩和高管援助计划。他们很多对自己的职务不满意:压力太大,要求太高,诱惑太多,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很难把持住自己的。所以这时候要做一个好的高管援助计划。
 
第二、定期了解薪酬行情,主动加薪

每半年与高管谈一次,按照市场行情参考下的加薪计划。既讲情怀也要讲待遇,你的估值都涨了8倍、10倍,他的待遇为什么不涨呢?估值下降的话,待遇可以降嘛,做动态有效的激励方案,要与公司估值、业绩、里程碑挂钩。
 
第三、不要挑战人性,多接地气

这是一些C-Level的心声,包括SVP。表面都是大哥是兄弟又是同事,其实背后都在谈论很多,30%~40%的高管都在接洽猎头,这是挡不住的。这是高速发展的医药行业的特殊期和正常现象,再过5年,像美国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后,人才流动性会少很多。
 
现在大家都想IPO,都想快,都想产品上市。二期临床到三期临床,如果请一个CMO能缩短一年时间,那给他1000万年薪算什么?CMO的年薪行情是500万起步2000万封顶,这还不包括股份。
 
。某两个头部的CMO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CMO不到30个人,这30个人都是目标对象,不要等到人家走了,辞职信交了,你觉得人家不地道,那时也没办法了。
 
第四、与猎头处好关系、职位置顶

重视人才供应链,用专业的医药猎头,学会乙方思维将职位置顶,急需人才成功后给猎头奖励。
 
第五、内部培养计划

主动做培训预算,送骨干去参加一些研发班、课程班、论坛学术交流会,别怕手下学会武功会跑掉,缘分不到该走还会走,该创业还会去创业,至少高管还会感谢你,从另外一点,人才升值也是对医药行业做了贡献。
 
第六、海外用人

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可以大胆使用一些白人、建立美国研发中心,白人不算勤奋,但很稳定。
 
第七、兼职

可以用些兼职的顾问、教授、专家去弥补短板,当然如何请兼职也需要双方都合法合规,在兼职内容方面分为:问题顾问、项目顾问、长期顾问。支付方式可以选择小时、月度、年度和股份。
 
第八、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把估值拉上去,有现金流、有上市预期,你的高待遇才能留住人才,每个企业都有问题,但高速发展会掩盖这些问题。
 
2022年高端人才招募不乐观,抢人、留人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02
企业间的合作:
想合作、懂合作、会合作


第一、项目进来的少出去的难

2021年海外的License-in的项目相对去年增加不多,除了头部的少数几家IN和OUT做的好,像百济神州与荣昌做的比较好,进来的少出去的难。2022年的情况也不乐观,反而国内Biotech之间的合作成为了一个趋势。但是真正能够输送优质项目Biotech公司,国内也就50~100家,能够购买项目的也就30家,能叫pharma的也就几家
 
现在想合作的多,懂合作的少,会合作的更少。我今年也担任的一些Pharma和Biotech公司的顾问,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第二、加强BD

原来恒瑞是自己研发为主,今年也做了好几单license in,石药、扬子江、复星包括所有的大药企都在主动出击。但看市场反映情况,真正做好的并不多,为什么?首先原来的BD是业务型BD,从业务型BD到技术型BD需要时间过渡。原来就是买卖项目,现在是有科学家背景的技术性BD,那么有业务性BD、技术性BD也不够,二者要结合。
 
我最近提出来一个思路是,在战略导航背景下,做主动交易型BD。比如说我的公司适合跟哪家合作,我就主动出击,不要等着人家来找我。我把行业中那么几十家企业所有的管线全部梳理开,就是战略导航和BD地图,我觉得大家要梳理清楚。
 
其次现在很多公司没有专职的BD团队。想合作,但没有专职高层人员来做。因此建议大家要关注、引进BD人才。CEO要像注重自研一样重视BD,还要建立非常好的内部流程,做到快速响应,免得贻误战机。因为市场有刚需,在上海一个自发的、高端BD群已经建立。
 
第三、以终为始

现在适应症和研发管线也比较内卷:小核酸项目国内有50多家企业在做,ADC、双抗遍地都是。

从Biotech到IPO很难,IPO以后发现往下掉了30%,支撑不了,好不容易两个项目跑出来,市值维护又发现有大的问题,产品上市能跑出来开始销售了,又遇到集采......怎么去面对这一个个问题?中国的Biotech能成为Bigpharma的少之又少,只有1%能跑出来
 
现在Pharma的压力也很大,也在买项目,也在合作项目做增量。Pharma之间如何合作?同写意做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现在有15家75亿市值以上的头部创新企业做了一个俱乐部,叫做同写意创新战略俱乐部。 中国Biotech的创新,包括pharma的创新国际化,只有汇聚中国创新力量,才能真正成功,才能持续。
 
建议大家在2022年,一定要懂合作。你的埋头苦干,项目推进难,融资难,上临床就烧钱,融资好不容易接上,人才又跟不上......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要懂得合作。联合研发、授权研发、商业合作、战略合作,跟Pharma去真诚的合作。
 
Pharma们是老江湖、老司机,带着咱们Biotech一起奔跑,打通国内注册环节,去FDA申报突破疗法,临床快速推进,商业化团队的建立、准入、研发投入,国内大公司年研发费用己过百亿,如何去跟他们进行差异化竞争?多去合作,拿出一个适应症或平台,去跟这些有资金、有经验、又懂中国市场、懂美国市场的企业去合作。

03
最好的合作窗口期就三年了


我认为最好的合作窗口期是2022—2025,也就三年了。过了这三年,就被头部企业抢占了,一个个新的合作圈子即将建立,虽然不排他,但是进入成本会剧增很多。

在这里我建议不管你是刚刚创业,还是马上IPO,抑或已经IPO,你一定要懂合作。前天晚上一个非常优秀的200亿市值的公司老大提出要主动与另外两三家公司合作,主动抛出橄榄枝,商务好谈,先占坑位。越是成功的人越懂合作。越懂合作就越成功。
 
2022,大家要守护好人才,激励好人才,引进好新的高端人才;不仅要想合作,还要懂合作、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