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生物医药公司2021盈利了吗? | 读财报

收藏
关键词: 财报
资讯来源:研发客
发布时间: 2022-04-11

• 研发型公司中,除康希诺和荣昌生物外,基本未有盈利公司;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再鼎医药三家公司的亏损进一步扩大。


• CRO龙头药明康德和泰格盈利强势增长,投资收益所得在其利润贡献中占有重要席位。


截至3月31日,香港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完毕。在二级市场经历普遍下跌的2021年之后,在港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迎来年终考评,这其中既有“赌预期”的创新药研发公司,也有被称为“最确定性增长”的CRO龙头公司,在整体大环境并不乐观的香港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真实的业绩表现是对股价最根本的支撑。本期投资观察将聚焦在港上市生物医药以及CRO龙头公司的年报表现。


研发费用持续攀升致亏损加剧


研发客统计了多家在港上市主流生物医药公司的年报,发现积极因素在于随着越来越多公司产品实现商业化,行业整体营收出现显著增长趋势。但因为后续新药研发的推进,研发支出仍处于较高或增长阶段,导致大部分公司依然处于亏损阶段。


财报数据显示,除康希诺和荣昌生物外,基本未有盈利公司。其中,得益于新冠疫苗的普及,康希诺2021年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43.0亿元,同比上升17174.82%;归母净利润19.14亿元,同比上升582.65%;荣昌生物因为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实现商业化,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4.24亿元,归母净利润2.7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6.98亿元。


而同样作为有产品商业化的企业,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再鼎医药三家公司的亏损却在进一步扩大。


百济神州


先来关注上市以来股价表现最优,也是唯一一家在香港、内地(科创板)和美股三地上市的百济神州的年报表现。财报显示,百济神州2021年全年营收达到11.76亿美元,2020年同期的营收为3.08亿美元。从年报中披露来看,产品合作收入激增是百济神州2021年营收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拆分来看,2021年度的产品收入净额为6.34亿美元,而上一年为3.089亿美元,主要是由于百悦泽(泽布替尼)在美国和中国的销售额增加、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加,以及安进的安加维(地舒单抗)和倍利妥(贝林妥欧单抗)在中国的授权许可销售(分别于2020年7月和2021年8月开始分销)。


此前,百济神州已获得批准在美国、中国内地、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其他国际市场上市百悦泽,在内地上市百泽安和百汇泽(帕米帕利)。这三款经批准的药物均是在百济神州实验室研究和开发。


百济神州2021年度的合作收入总计5.43亿美元。根据其与诺华合作和授权许可协议,在交付替雷利珠单抗许可权并将专有技术转让给诺华时确认4.846亿美元,在替雷利珠单抗和欧司珀利单抗的合作中,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执行的研发服务确认递延收入5370万美元,并且对于诺华在选择权期间使用欧司珀利单抗的权利,确认递延收入400万美元。而在2020年度,百济神州并无任何合作收入。


虽然营收大幅扩大,但并不能掩盖公司继续亏损的财务数据。财报显示,百济神州2021年经营亏损为14.39亿美元,上年同期的经营亏损为16.58亿美元;净亏损为14.13亿美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16亿美元。


亏损原因来自公司继续加码的研发费用,2021年,百济神州研发费用高达14.59亿美元,同比上涨12.66%。从研发费用的具体支出来看,公司内部研发费用的增长和占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以2021年为例,内部研发费用增加38.3%至7.83亿美元,主要花在了员工薪酬及福利,2021年增加1.09亿美元。加上2021年的亏损,百济神州2013年至今累计亏损额高达333.94亿元。


因为相同数据的年报(仅会计准则不一)最早已于2月28日于美国交易市场披露,所以3月1日的股价表现更能反映市场对该份大开大合年报的反应。3月1日,百济神州全天走势波澜不惊,上涨1.1%,显示财报表现已在资本市场预期之中。


信达生物

再来看信达生物。公司2021年营收42.69亿元,其中40亿元来自药品销售,2.69亿元来自授权费,较上年同期增加74.1%,其中产品收入40.01亿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69%。


截止2021年末,信达生物的商业化产品组合已经扩至6款,其中PD-1单抗肿瘤药信迪利是其明星产品。虽然该产品3月24日被美国FDA拒批,此次年报也未直接披露具体销售额,但提到了该产品在销售收入及销量上均保持强劲增长。同时,持续扩充的商业化产品中,其他产品也促进了产品收入的强劲增长,收入贡献占年度产品总收入约30%。


根据信达此前已披露的四个季度报表中PD-1销售数据推算,信迪利2021年第四季度销售收入约9亿元,第三季度约8亿元,第二季度和第一季度均超过7亿元,可见信迪利销售额在31亿元左右。在2020年,信迪利销售额为22.9亿元。


说完收入,聊支出。首先是支出端的最大开支——研发费用。信达的研发费用由2020年的17.17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1.16亿元,再加上销售支出等费用,其2021年亏损同样高达31.38亿元。公布年报的3月29日当天,信达股价高开高走,全天上涨6.93%,也是对之前悲观预期的稍微修正。


再鼎医药


再鼎医药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77%;归母净亏损7.04亿美元,亏损同比扩大161.98%。对于亏损原因,再鼎医药在年报中表示,主要是由于新商务拓展活动的相关开支所致。年报公布当天收盘,公司股价大幅下跌9.83%,报381.4港元/股。市场对于公司以授权引进为主模式,2021年研发费用大幅增加到5.7亿美元后,高投入后回报不及预期表示出了担忧。


从财报数据来看,再鼎医药主要的三款产品在2021年继续放量。


2021年全年,再鼎的产品净收入为1.441亿美元,其中PARP抑制剂则乐(尼拉帕利)销售额9360万美元,肿瘤电场疗法爱普盾销售额3890万美元,KIT/PDGFRα抑制剂擎乐(瑞派替尼)销售额1160万美元。


同其他两家一样,研发支出增加是公司2021年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2021年全年,再鼎医药亏损净额为7.045亿美元,较2020年的2.689亿美元亏损净额有所扩大。年报显示,2021年再鼎研发支出高达5.733亿美元,上一年度该项支出为2.22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43%


对此,再鼎在财报中解释称,研发开支增加主要是由于八项新签许可协议的预付款、正在进行及新启动的后期临床研究的相关费用、增聘研发人员的工资及工资相关开支增加所致。


其他公司

除上述三家之外,开拓和亚盛同样由于研发投入的原因,导致亏损继续扩大。其中开拓药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423.10万元,归母净亏损8.42亿元,亏损同比扩大65.67%;亚盛药业2021年实现收入2791 万元,同比增长 123.2%;研发开支为 7.66 亿元,同比增加 35.8%,公司亏损 7.82 亿元,同比增加 15.5%。


而包括康方生物、德琪医药、云顶新耀、康宁杰瑞在内的多家biotech企业,均在2021年缩减了亏损。


诺诚健华距盈利一步之遥


从年报数据来看,诺诚健华可能是离盈利最接近的港股biotech上市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10.43亿元,这也是公司产品首次实现商业化后的年度财报。


当然,营业收入大增的同时,研发开支亦不断攀高。由上年度的人民币4.028亿元增加79.2%至人民币7.216亿元。在保持高额研发投入的背景下,净亏损额从前一年的3.92亿元缩减到6670万元,距离盈利仅一步之遥。



诺诚健华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奥布替尼于2021年底纳入医保,有望在2022年实现销售放量。同时,还分别与美国的渤健和Incyte两家公司达成license-out和license-in的合作,这也将为2022年营收增加来源。


由于今年诺诚健华有多款产品进入临床,研发费用势必还将增多,在2022年实现盈利仍然具有不确定性。3月23日,诺诚健华股价上涨2.43%,财报亦在市场预期之中。


CRO高盈利投资收益功不可没

3月23日,药明康德率先发布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营业收入约229.02亿元,同比增加3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50.97亿元,同比增加72.19%,增长强劲。


作为公司核心业务,化学业务在2021年度为药明康德贡献营业收入约141亿元。其中,小分子药物发现的服务收入约62亿元,同比增长43.24%;工艺研发和生产的服务收入约79亿元,同比增长49.94%。


测试业务贡献超45亿元收入,其中,实验室分析及测试服务收入超30亿元,同比增长38.93%;临床CRO及SMO收入约15亿元,同比增长36.20%。全年共签约149个服务项目,相较于2020年的100个项目同比增长49%。


除了费用控制之外,投资收益及资产处置也对药明康德的利润贡献较大。2021年,药明康德的投资收益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亿元;资产处置收益约2.64亿元,而2020年资产处置收益为负。


投资收益的变动,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处置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收益增加所致。药明康德披露的年报称:“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及其他非上市标的权益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其价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截至2021年底,药明康德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余额87亿元,其中已上市股份投资约21亿元,非上市基金投资约8亿元,非上市股份投资约58亿元。


药明康德公布年报5天之后的3月28日,另一家港股和内地两地上市的CRO龙头泰格医药也公布2021财年年报。


泰格在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实现营业收入52.14亿元,同比增长63.3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8.79亿元,同比增长64.40%,基本每股收益为3.32元。 


按照泰格此前披露,2021年前三个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是4.55亿元、7.99亿元、5.26亿元,累计17.81亿元;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是2.29亿元、3.14亿元、3.26亿元,累计约为8.69亿元。这也意味着,2021年第四季度,泰格医药实现单季度归母净利润约为8.44亿元至12.46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约为2.64亿元至4.55亿元。


与药明康德不同,泰格医药的半数盈利额来自于投资。该公司指出,2020年度非经常性损益10.42亿元,2021年度非经常性损益高达14亿元至18亿元,主要由于公司按照新金融工具准则确认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取得股权转让收益所致。


年报显示,泰格医药所投资的金融资产主要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公司以及医疗健康专业投资基金,其中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以及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公司按照新金融工具准则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2亿~16亿元。




总第1575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可浏览更多文章
www.PharmaD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