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普SWOT分析:从收购、许可引进到自主研发 | 研究院

收藏
关键词: 收购研发
资讯来源:研发客
发布时间: 2021-09-10


近期,继乐普生物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后,其核心产品PD-1抗体普特利单抗向国家药监局申请上市。


从2018年成立到如今的IPO,乐普生物用时仅3年时间,公司成立后先后收购美雅珂、泰州翰中及奥科,分别获得了ADC、PD-1/PD-L1抗体等管线,又从CG Oncology引进溶瘤病毒。


不仅如此,乐普生物还成立了药物发现平台公司乐普创一、以及海外临床开发平台Innocube,目前拥有ADC平台、抗体发现平台和工艺分析开发平台,具备了自主研发的实力。


然而尽管公司产品多样,涉足抗体、ADC和溶瘤病毒等各类前沿领域,但即将进入收获期的只有PD-1单抗HX008,且国内PD-1/L1扎堆严重,HX008能否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尚未可知。其他管线均处于早期临床或临床前阶段,研发风险不确定性较大。


研发客研究院关注医药前沿政策、国内外新药研发最新动态,为企业提供监管和准入政策分析/追踪、产品市场分析和竞品追踪等全方位的服务。咨询请联系mc@PharmaDJ.com


ADC或能成为乐普未来的希望,在研的5款ADC药物中,有4款采取中美双报,EGFR、TF和CD20等靶点新颖,具备成为同类首创的潜质。另一方面,多样化的临床管线也为联合用药提供了便利性。


公司从2019年就开始为商业化做准备,已建立了1条2,000L的抗体生产线,另有12,000L商业化生产线和200L溶瘤病毒产线正在建设中。同时自建商业化团队筹备HX008的上市之路。


SWOT分析


抗体差异化寻求突破

PD-1/L1抗体在国内已有多款药物上市,临床阶段的产品也竞争激烈。乐普的PD-1抗体普特利单抗(HX008)在临床上采用的是差异化延长半衰期的设计,单次给药半衰期为17.25天,稳定后的半衰期为36.06天,优于帕博利珠单抗的25天和信迪利单抗的19.6天。

进一步看临床数据。HX008选择的适应症有黑色素瘤、胃癌、NSCLC、TNBC和MSI-H/dMMR实体瘤,已有的II期临床结果表现良好,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达到了80.7%和100%。


正在进行中的III期临床有晚期胃癌的二线治疗,另外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领域,HX008联合化疗正在与K药加化疗开展头对头II期试验,III期将在今天第三季度II期完成后启动。

另一款PD-L1抗体LP002同样采用差异化的设计策略,其独特的表位可识别PD-L1中非PD-1结合区域,体外功能与罗氏的阿替利珠单抗相同。已公布的I期临床研究显示,总体ORR为15.2%,总体DCR达到了51.5%。进一步的适应症拓展,乐普计划将LP002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正在开展II期临床。

另几款抗体药物都在临床前,分别是CD47单抗LP007、TIGIT抗体LP010、PD-L1/TGFβ双抗LP008。目前阶段,乐普生物的重点是放在了HX008上,已经向国家药监局递交了黑色素瘤的NDA申请。首次上市选择小众适应症,后期再拓展至胃癌、NSCLC等国内高发的大类适应症,这是目前国内PD-1/L1药物上市的普遍策略。

整体来看,乐普生物抗体管线的靶点不算新颖,PD-1/L1赛道拥挤,寻求差异化、最大化产品临床价值,成为HX008的开发策略。CD47、TIGIT和PD-L1/TGFβ在国内也有多家企业布局管线,尤其是CD47的竞争尤为激烈,申报临床的产品接近20款。相比之下乐普的研发进度明显落后。但随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成为药物研发的核心聚焦点,乐普生物的抗体管线还充满未知之数。

未来发展,乐普生物或许更加寄予希望在ADC药物中取得进展性突破。

ADC开发全球首创靶点

美雅珂生物是乐普生物的子公司,主攻ADC药物的研发。引进先进的偶联技术和开发潜在首创产品,是美雅珂的研发思路。


2019年,美雅珂生物从荷兰Synaffix公司引进糖定点偶联技术GlycoConnect™和HydraSpace™,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较早直接引进偶联技术进行ADC研发的公司之一。Synaffix的定点偶联技术也吸引了信达生物和普方生物分别在2021年6月和7月与之签订合作协议。

目前美雅珂生物的ADC管线数量居于国内一线,拥有5款ADC产品,全部采用抗体通过可裂解连接子与偶联甲基澳瑞他汀E(MMAE)偶联,其中MRG003和MRG002已达临床II期。

靶向EGFR的MRG003,是国内唯一一款进入临床阶段的EGFR ADC药物,国内尚无竞争者。临床I期结果显示,MRG003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ORR为40.0%,DCR为80.0%;鼻咽癌的ORR为44.0%,DCR为78.0%。

另一款II期产品MRG002是HER2靶向ADC,临床前疗效优于T-DM1,乳腺癌I期临床中,ORR达到50.0%,DCR为81.3%。据研发客统计,国内HER2靶向的ADC在研药物已有23个,MRG002面临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尤其同类产品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于近期刚刚获批上市。

靶向CD20的MRG001是美雅珂管线唯一一款血液肿瘤的ADC药物,治疗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目前在I期临床。国内竞争者只有特瑞思的TRS005,同处于B-NHL的I期临床。MRG001有成为国内同类首创的潜力。

MRG004A于近期刚获得NMPA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是一款靶向组织因子(TF)的创新ADC。该靶点国内还没有竞争者,国际上,在研产品也只有Genmab与Seagen联合开发的tisotumab vedotin,该药已向FDA递交了BLA申请,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

CMG901是管线中唯一一款联合开发的ADC药物,靶向Claudin 18.2。Claudin 18.2是治疗胃癌的潜在靶点,该靶点在国内已不鲜见,进入临床阶段的Claudin 18.2靶向药物已有5个,但尚未有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5款ADC产品中,除了MRG001,其余4款均采取了中美双报的策略,国内外双向开发。美雅珂的EGFR、TF、CD20和Claudin 18.2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具有成为同类第一的潜质,采取中美双报,一方面是产品创新性的体现,充分挖掘临床价值,一方面也增加了临床研究的成本和风险。

溶瘤病毒与联合疗法

乐普生物管线中唯一一款溶瘤病毒CG0070,是从CG Oncology引进,获得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的权益。

CG0070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治疗膀胱癌的溶瘤腺病毒。在国外,CG0070已进展到II期临床,治疗卡介苗(BCG)失败后的罹患高度恶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国内,乐普生物已向NMPA递交了CG0070的临床申请。

另一方面,丰富的临床管线给乐普生物的联合用药策略带来优势。目前乐普生物已经启动了HX008/LP002分别联合OH2治疗肝癌,以及HX008联合LP002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试验。溶瘤疱疹病毒OH2由参股公司武汉滨会提供。

商业化团队和生产基地建设

乐普生物临床阶段的产品没有依靠CDMO企业生产,而是拥有自己的生产线,目前已在北京建立了2,000L的抗体生产线。此外,北京还有200L溶瘤病毒药物生产线在建中。

产品上市后的生产中心建在上海,公司已规划在建产能12,000L的生产线,包括配套实验室和厂房的建设,其中的6,000L抗体生产线将于2021年底投产使用。

乐普生物已开始筹备商业化团队,预计向各省份派遣约五至十名成员,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建立一支大规模的销售及营销团队,团队由蒲忠杰博士及隋滋野博士领导。医疗机构层面依靠内部商业团队打开二级、三级医院,药房销售将依靠DTP药房商业模式运营。

公司概况

乐普医疗在2018年创立乐普生物,目前拥有8家附属公司,并参股滨会生物、皓阳生物、熙源生物和KYM四家公司。


公司的大部分在研产品依靠收购子公司获得,例如收购美雅珂生物获得ADC管线、收购泰州翰中及泰州奥科获得PD-11和PD-L1管线产品。此外还有部分产品是合作开发,Claudin 18.2靶向药物CMG901最初由美雅珂与康诺亚合作研发,今年初,乐普子公司Innocube与康诺亚联属公司一桥成立合资公司KYM共同开发CMG901。


公司2019年7月完成9亿元A轮融资,2020年8月完成12.91亿元B轮融资,2021年4月完成2.61亿元C轮融资,融资后公司估值102.61亿元人民币。根据招股书,公司目前股权架构如下。


2019年及2020年,乐普生物的经营亏损分别为人民币4.55亿元及人民币5.20亿元,相对应的研发开支为2.29亿和3.54亿元,超过50%的亏损开支来自于研发经费的投入。公司356名雇员中,有156名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