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坪山区引进的
全球首个结构超滑技术研究机构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
取得一项重大科研突破

摩擦是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
对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工业化社会,摩擦和其伴随的磨损消耗了发达国家约1/4的能源,引起约80%的机械部件失效,并使得许多关键技术遇到发展瓶颈。设若两个发生接触的固体表面之间,在不添加任何润滑剂的情况下即能实现“零”摩擦,那么摩擦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而结构超滑(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现象恰恰为上述看似不可思议的设想提供了可能性。
结构超滑的基本理论预言处于超滑状态的接触在低速条件下摩擦力等于零,实验证实超滑接触摩擦力确实极低,但并不严格为零。这是由于真实的超滑接触面总是有限大的,因此存在边界,也即是接触边缘。由此猜测,即使接触面内部处于“零”摩擦状态,接触边缘可能仍然贡献了可观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总摩擦不为零。然而由于实验方法的限制,以往的研究不能直接测出边缘摩擦力的大小,这一猜测无法验证。这限制了对结构超滑基本机理的理解和对超滑器件的设计。

研究组巧妙地利用了“石墨岛”体系,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详细分析,分别标定出了石墨超滑接触的接触面内部和接触边缘各自所贡献的摩擦力大小。
结果表明

超滑接触摩擦力来自于边缘,接触面内部的摩擦力贡献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几乎为零。平均来讲,一个边缘原子所贡献的摩擦力比一个内部原子所贡献的摩擦力要大至少104倍。
借助表征手段
该工作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行为背后的物理机理

接触面内部摩擦几乎为零,是因为超滑接触面为原子级光滑的单晶面,偶尔观察到的内部缺陷也并不引起额外的摩擦;而接触边缘之所以贡献了主要的摩擦力,是由于边缘存在大量结构缺陷、化学基团、及环境吸附物。上述摩擦特点预示超滑摩擦存在线性的尺度效应:即不同大小的超滑接触,其摩擦力大小正比于特征尺寸的大小。

同时,该研究结果也意味着
在超滑器件的设计当中
应当尽可能减少接触边缘所占的比例
以实现更低的摩擦力

目前该研究结果以“石墨超滑接触的摩擦来源”(Origin of Friction in Superlubric Graphite Contacts)为题,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的瞿苍宇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郑泉水教授为通讯作者,论文合作者还包括博士生王琨淇、博士生王进、龚阳玉洁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Robert Carpick教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Michael Urbakh教授。

据了解,清华大学郑泉水课题组在2008至2012年间的系列工作开创性地利用“石墨岛”体系实现了结构超滑,为颠覆性的超滑技术带来了难得机遇,并在深圳市政府和深圳市坪山区政府资助下,领导建立了全球第一个结构超滑技术研究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
(以下简称“超滑所”)
是坪山区重点引进的基础应用研究平台
统筹策划:平轩文
内容来源:坪山区科技创新局
编辑:俞沅均
责任编辑:孙亚菲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