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大型药企将裁员近万人?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假消息!

收藏
关键词: 裁员药企
资讯来源:E药经理人
发布时间: 2022-06-08

正在经历第一次创新升级动荡期的医药产业,承受不了这样的“坏”消息了。

这个消息对医药人的震荡,已经超出了对其真假的判断。
昨晚接近凌晨,一条无法判断真假的消息在医药代表圈炸开了:某大型MNC药企,要在华裁员近万人,初步计算,相当于公司全体员工的近60%。
几乎所有获悉此消息的人,第一反应是震惊!
但细想下,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在集采、国谈、疫情、资本、全球经济与政治生态等各种因素叠加下,中国医药产业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期”。焦虑与迷茫似乎成为蔓延在产业人周围的普遍状态。
在这样的氛围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时刻,明星公司的大幅度裁员,似乎更加剧了人们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确实,2022年以来,产业界看到的似乎都是坏消息。
首先是宏观数据,第一季度医药工业各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大幅下降。
工信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上年同期为28.5%;营业收入累计增速5.5%,上年同期为33.5%,利润总额-8.9%,上年同期为88.7%。
被产业界寄予厚望的国产创新药出海,也频频受阻。
3月,信达生物的PD-1信迪利单抗出海不顺;5月2日,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也被FDA认为基于两项中国III期临床数据和一项美国桥接研究数据尚不足以支持该药品在美国获批。5月4日,君实也收到了来自FDA的回复信,因现场核查待完成,特瑞普利单抗上市遭推迟。
美国上市的中国药企受双边政经关系影响,也是一脑袋“官司”。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挂网公开了“未经证实名单”(UVL),新增33家中国实体企业,药明生物赫然在列。截至4月底,还有40家中概股公司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的“预摘牌”名单,万春医药、康乃德生物、传奇生物、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和黄医药等都在其中。
寒冬已至,怎么活下去?成为各类产业会议都绕不开的话题。不时有裁员、破产、削管线、融资不畅、降价甩卖等消息在产业界疯传。
种种迹象都在告诉医药人, 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二周期要到了,但“动荡”中的第一周期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结束?似乎成为每位医药人心中最大的不确定性。
而“裁员”这类如同“刮骨疗伤”般,自带负面情绪的动作,又会加深不确定性的内涵。

01

裁员求生盼增长的药企们

事实上,从2021年至今,医药行业的裁员频发,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过去一年442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中有116家药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裁员总人数近4万。东阳光、恒瑞、誉衡、以岭等大企业都发生了数千人的裁员。其中资产重组中的东阳光裁员规模达总人数的40%,其2020年年报披露员工总数为11894人,2021年年报披露员工总数为7053人,裁员量达4800人。
从商业逻辑上而言,裁员求生,虽然简单粗暴,但是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行为,裹挟在各种不确定性里时,他的效应就会放大,国内外都是如此。
美国医药行业媒体FierceBiotech自2022年1月1日起推出了“裁员追踪器“,实时跟踪制药公司裁员的信息。
据统计,截至5月31日,美国共有52家制药企业进行裁员,原因也来自于被并购、产品开发失利、业务重组、降低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裁员规模也不尽相同,有企业仅因工厂关闭裁掉20名员工,但也有企业裁员超80%,裁员名单甚至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等重要职位。诺华制药在公布架构调整时,也透露将对多个业务部门进行整合,以精简架构,促进增长和节约成本,并且预计到2024年将节省10亿美元的开支。
对于大公司而言,裁员通常是战略调整的产物,而引起战略调整的动因,与公司过去几年旗帜鲜明的战略举措,未及预期相关。
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持续变化的政策市场资本环境,让公司战略指向出现了重大误判。这里不止包括对创新生态可持续性的理解,还包括落地商业模式与现实复杂性间的落差。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成功的公司必定有一个成功的战略,但成功的战略基于对现实清晰认识下准确的趋势判断。
裁员并不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停滞,而是产业结构优化下的人员结构调整。
生命科学猎头公司Slone Partners的首席执行官Leslie Loveless注意到进入2022年,生物技术裁员人数正在增加。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全球金融市场在动荡,各个公司都在试图维持稳定。“但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投资也在持续进行,现有的劳动力无法满足近年来新成立的公司的需求,填补空缺职位和以往一样困难。“
Cushman & Wakefield2022年Q1生命科学报告同样显示,生命科学就业状况继续好于美国整体就业市场。该行业的就业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增长了近8%和11%。
一位MNC地区经理告诉E药经理人,通常情况下,MNC大范围裁员的涉猎范围主要是一线销售人员, “如果赔偿到位,一线员工流动一下,他们可能也不会特别介意,有能力的人不会愁工作,而没能力的人在哪儿都难逃被‘裁’的命运。”

02

认清现实,做好准备

频繁裁员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医药产业也走到了一个重要十字路口!
与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这种历史关头不同,中国医药行业在2015年药审改革催动下,进入到真正以技术和市场为发展维度的时代。
我们的新药临床试验数量不断增长、我们的新药获批数量不断增长、我们关注创新实践创新的药企数量不断增长。我们享受到了追赶国际最前沿技术带给产业界的无限快感,也享受到了资本红利给到有技术实力科学家们真金白银的资本回报。
但似乎在极短的时间内,如同一个“大霹雳”,破发、市值腰斩、融资难,所有的“坏”消息集中爆发。于是“砍人砍物砍项目”,似乎成为了迈不过去的“坎儿”。
有投资人认为这是对过往带着“泡沫”风光的自噬。之前吹起来的泡沫有多大,有多么五光十色,现在就有多少“焦虑与迷茫”。
这是一个所有医药人都没有遇到过的产业状态,也是所有医药人必须去面对的产业状态。
如果说,在药审改革、18A、科创板等政策催化下,中国医药创新开启了第一周期,这个周期在恒瑞市值超6000亿元时达到顶峰,在2021年下半年创新药公司100%破发作为低谷,那么2022年可能就是生物技术泡沫破裂中的第一周期的尾声,和绝地再出发的开始。
再开始的关键很简单,产业中的Biotech、本土大药企、跨国药企重新梳理战略定位,找到自身可持续竞争力的突破口。
再开始的路径又很复杂,对趋势的预判,需要评估各种纷繁复杂的市场、政策、资本、国际环境等变量,找到那个平衡的集结点。
正如这家传闻大裁员的公司一样,它的战略调整,尽管对自身损失巨大,但事实上也验证了,那些大刀阔斧、旗帜鲜明、特立独行的战略主张,在当下实现起来远比想象中的挑战巨大。
这是一个好时代,也是一个坏时代。
好,体现在螺旋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也是我们产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发展阵痛。
坏,体现在阵痛中的企业“生死存亡”,都是活生生人在经历。而这些人要生活、要柴米油盐。

作为行业中的一员,您认为目前国内创新生态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

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