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骨质疏松=补钙?关于骨质疏松的6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收藏
关键词: 关于
资讯来源:麦豆医生
发布时间: 2020-09-12

提到骨质疏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然而,对于这个悄悄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沉默杀手”,你真的了解吗?


很多人对于骨质疏松的了解还留在字面意思阶段,觉得:骨质疏松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骨质疏松只要补钙就能好,不是很严重;患了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千万不能运动......然而,事实真的像大家想的这样吗?


误区一

只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




钙的摄入可以减缓骨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还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因此,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提高骨密度、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的综合治疗。也就是说,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坚持锻炼、做好防护,这些措施都要有。


还需注意的是,人体骨骼对钙的吸收是有限的,并不是越多越好,最好是在每天晚餐后服用1次钙剂补钙效果最佳。


误区二

喝骨头汤能预防骨质疏松




这种说法是源于以形补形的概念,但却是不靠谱的。虽然骨质疏松这种病症,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骨骼的健康。但骨头汤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骨头中的钙能溶解在汤里的量很少,根本不会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有强壮骨头的好处。


反而会因为喝过多骨头汤,让骨头本身存在的大量脂肪、胆固醇含量,经过大量时间熬煮,溶解在汤里面,增加肥胖的危险。尤其是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人群拿骨头汤来预防骨质疏松,非但没有效果,还容易让痛风发作。


误区三

骨质疏松与年轻人无关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同样需要注意。近年来,伴随现在年轻人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如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饮食不规律,没有时间锻炼身体……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低骨量人群庞大,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达到46.4%,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也就是说,如果你年轻时候不重视骨骼健康,那么,你患上骨质疏松的年龄会明显提前,你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会大幅度增加。


误区四

骨质疏松患者卧床静养能防骨折




一些骨质疏松的人怕骨折而不敢多活动,更不敢进行体育锻炼,成天不是躺着就是坐着。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这种做法也欠妥。


因为,运动可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强骨密度,特别是在户外阳光下活动,还可以增强维生素D的合成与吸收,而有助于钙在体内的吸收与利用。所以,运动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十分必要。如果长期卧床和静坐,会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


误区五

腰腿不疼血钙正常,就没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认为,只要没有腰腿疼、血钙不低,就不会患骨质疏松症。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首先,在骨质疏松症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因而很难察觉,而一旦感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往往病情已不是早期;其次,不能把低血钙与骨质疏松划等号。


事实上,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并不低。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动员骨钙入血而使血钙维持正常。因此,不能依据有无自觉症状、血钙是否降低来诊断骨质疏松。对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当定期去医院作骨密度检查以明确诊断,而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


误区六

有骨质增生,就不会患骨质疏松




实际上,骨质疏松常常会合并骨质增生(即骨刺),它们都是由于机体缺钙引起的。


当机体中钙量减少,甲状旁腺就会过量地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并且进入亢进状态,从而造成骨钙减少,但是血钙和软组织钙含量增加的反常现象。高钙血症刺激降钙素分泌增加,促进成骨活动及新骨形成,在骨骼某些部位形成骨质增生。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当身体钙量减少后,如果没有得到纠正,就会引起骨质疏松,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开启后,就会在受力较大的关节面上开始增加稳固的骨赘——骨质增生。


可见,骨质增生是机体对骨质疏松的一种代偿,所以骨质增生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仍然需要抗骨质疏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