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阔斧辟新路,披荆斩棘创未来——松江区经济委员会原调研员蔡明芳谈工业经济发展
收藏
关键词:
调研
资讯来源:国家级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 订阅账号
发布时间:
2021-07-01
蔡明芳是土生土长的松江人,从参加工作到退休的30多年里,一直在松江乡镇企业局、松江区经济委员会工作,见证了从80年代起松江经济各阶段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历史的崭新一页就此掀开。从那时起,松江工业经济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第二年,仓桥乡与上海塑料十四厂合资,建立上海塑料十四厂仓桥联营厂,成为松江县第一家国集联营企业。整个20世纪80年代,上海麻纺厂等一大批国集联营企业建立,为松江扩大了乡镇工业的规模,调整了产品结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松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作出开发浦东的决策,长三角出现了一股开发开放的强劲浪潮。“那时,松江县人民政府宣布成立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建设松江东部工业区,上海东洋电装有限公司成为工业区内第一家日资企业。”蔡明芳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到1994年,松江工业区已引进上百家台资、外资企业落户,工业产值一度占到上海的1/7,进出口额占到上海的1/5。同年5月,松江工业区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郊第一个市级工业区。
▲1995年5月20日,松江工业区14家企业联合开工典礼
2000年,国务院同意松江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A区。次年,首家落户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A区的台资企业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投产。当时松江人津津乐道,全世界的笔记本电脑,每3台中就有1台是“松江制造”。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松江的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
“从1992年到2010年,松江进入了长达19年区域产业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23%的快速发展期。松江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大区’的华丽转身。”蔡明芳说。随后,受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松江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2010年,松江启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2016年5月,面对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松江区首次创造性提出沿G60沪昆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自此,松江开启了G60科创走廊建设。对松江经济发展走过的路,蔡明芳刮目相看;对未来的路,他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