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工作为导向——王颖轶教授谈肺癌的MDT诊疗

收藏
关键词: 诊疗临床患者
资讯来源:肿瘤资讯
发布时间: 2021-06-17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肿瘤治疗越来越综合化,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诊疗模式也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模式之一。在制定综合性诊疗意见后,患者严格执行会诊意见,很多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王颖轶教授,分享肿瘤MDT诊疗模式的优势、协和医院肺癌MDT组成及诊疗活动开展情况。

               
王颖轶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肿瘤内科 教授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青年精准诊疗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免疫治疗不良事件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肺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肺癌分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促进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青委会委员
北京市肿瘤质控中心,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务委员
在职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及核心期刊文章近30篇
诊断并成功治疗了国内外首例伴副癌综合征的小细胞肺癌扁桃体转移
主持国家创新工程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基金、CSCO专项基金及吴阶基金等多项基金数百万元
主攻肺癌,罕见病的发病机制和基因图谱建立,靶向免疫等精准医疗的探索

MDT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制定最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

王颖轶教授:MDT是指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是由多个科室专家就患者情况发表各自的观点,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和合并症,最后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综合性治疗策略,其中既要考虑到患者获益,也要考虑到药物不良反应等多个方面。MDT诊疗并非以某个学科为主导,现有的MDT诊疗多数为“院后MDT”诊疗,即所谓常规MDT诊疗,是指患者在就诊后,由主管医生发起,专家团队共同参与,最后做出诊疗策略。不同于常规MDT诊疗,“院前MDT”诊疗是指患者还未至医院就诊,而是通过远程会诊等发达互联网方式将患者基本资料上传,专家在看到患者资料后,给出诊断前还需要做哪些检查,从而节省就诊时间。

目前并非所有医院都有开展MDT诊疗,在医院开设MDT门诊的前提下,患者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MDT诊疗模式可以给患者节省很多时间。举例而言,我个人是从事肺癌诊治的,肺癌诊断会涉及影像科、呼吸科、内镜室、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后续治疗更会涉及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多个科室。在这种情况下,MDT诊疗模式可以给患者节省更多时间,治疗意见更具综合性,不至于会耽误病情最佳治疗时间。“院前MDT”诊疗的优势更加明显,可以在当地医院完成相关辅助检查后申请“院前MDT”诊疗,更加省时省力。如果当地医院检查设备相对不精密,或对病理诊断存在疑问,可以进行“院前MDT”诊疗。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接受MDT诊疗的患者,总生存期要优于未进行MDT诊疗的患者,希望可以将“院前”和“院后MDT”诊疗模式广泛推广,并进行对比,以评估国内数据是否可以得出类似结果。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MDT组成及诊疗开展情况

王颖轶教授:我们北京协和医院已建立了10余个肿瘤多学科团队,涉及胃肠肿瘤、胰腺癌、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神经系统肿瘤以及疑难肿瘤等多个领域。MDT成员无外乎会纳入各临床科室、影像科、病理科等科室的医生,此外也会有一部分护士参与到MDT诊疗日常工作,主要负责协调工作、门诊秩序或者给患者鼓励、安抚等工作。此外,MDT诊疗的开展还必须有固定的场地和时间,并且要对参与MDT诊疗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等,这是全套的体系,也是MDT诊疗模式涉及的主要分布。

参与到肺癌MDT诊疗工作的医生可能涉及面会更广,包括肿瘤内科、呼吸科、外科、影像科、放疗科、病理科等众多科室,在患者出现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时,也会继续扩大MDT成员范围,这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定。

规范MDT诊疗流程对提升科研能力同样有益处,但需做好随访、归纳与总结

王颖轶教授:关于规范MDT诊疗流程是否有助于提升科研能力,可能每个人的看法会存在一定差异。在患者完成MDT诊疗后,按照诊疗意见完成规范化治疗,并完成远期随访,这对于临床科研是有一定帮助的。如果MDT诊疗最初是由肿瘤内科医生发起,而根据MDT意见,最后是外科医生作为主导治疗,然后再回到肿瘤内科治疗,或者在接受放疗治疗后重新回到肿瘤内科继续治疗,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患者就有可能会面临失访问题,这对于后续科研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就临床科研而言,MDT诊疗并非一定是以科研为目的,其主要还是以临床工作为导向。

作为临床医生,在不涉及基础研究的前提下,想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目前进行的回顾性研究逐渐被前瞻性研究取代,前瞻性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心之一,前瞻性研究的开展需要进行精细设计,内容既要涉及统计学,也要考虑到患者的获益情况,尽可能在患者做好随机分组后,接受有质量的治疗。此外,还会涉及到专职的随访人员或者数据记录人员,在这一过程中,规范化是必须的。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具有相同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相同的靶向治疗后,有些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而有些患者可能在短期内会出现疾病进展,产生这种不同预后背后的原因如何,这都是产生科研问题的过程,通过对比思考后,可总结出临床经验,这也是科研成果产出的过程。科研工作并非空想,而是基于临床问题,为解决临床问题而导出。

在肿瘤诊疗中保持客观和理性的判断,给予患者更多关怀

王颖轶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例,在此分享一例特殊病例。在我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初期,接诊过一位21岁女性患者,患者就诊时四肢消瘦、腹部膨隆,虽然饱经人间疾苦,但内心充满渴望。患者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完成自己的婚礼,面对此情此景,我个人内心充满沮丧。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医生内心会有所起伏,面对患者,我们应该保持一个客观的心和理性的判断,无愧于信任我们的患者。

此外,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患者,有些患者会对你心存感恩,也有患者会将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怨恨发泄到你身上。人间百态在日常工作中都会遇到,举例而言,有些患者在得病时会有一家人围着,而有些患者在得病时可能会面对空无一人的场景。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环境、性格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肿瘤病人身心都需要得到关怀,这种关怀不止是来自于医生,更重要的是家人的关怀。

责任编辑:Zack
排版编辑:Yezi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