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设一场主论坛及七场主题论坛,同时举办生物工艺与制药工程展,火热报名中!

罕见病是指患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但由于罕见病种类多达6000~8000种,因此这类患者并不罕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共约4亿罕见病患者,然而90%以上的罕见病没有获批的治疗方法可用。
过去三年中,借助科学的力量、合作的力量、平台的力量,药明康德连接全球合作伙伴,通过举办罕见病公益系列活动,持续关注这一领域未满足的巨大需求,分享令人振奋的科学进展,并积极探索攻克罕见病的下一个关键技术领域。
在这篇文章里,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对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收录的治疗罕见病的3期临床试验进行了分析。该网站纳入了2000多种罕见病种类的标签(见参考资料[1]),根据这些标签,我们收集了处于活跃状态的干预性临床试验的试验信息(截至2023年2月6日)。活跃状态包含正在招募患者,活跃但不再招募患者,以及通过邀请招募患者。

在本次分析的489项临床试验中,我们发现,接近一半试验针对肿瘤疾病。即共有219项临床试验,覆盖43种罕见肿瘤,这也意味着平均每个罕见癌症有5.1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在这218项临床试验中,又有约一半(108项)临床试验针对血液肿瘤适应症,另一半针对实体肿瘤适应症。
▲3期临床试验数量最多的Top 10罕见肿瘤类型(数据来源:ClinicalTrials.gov,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其中,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数量(51项)远远领先于其他癌种。进一步梳理发现,这些试验涉及的产品覆盖了诸多多发性骨髓瘤特异性靶点,比如BCMA、CD38、XPO1、CXCR4等,产品类型也覆盖了小分子、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细胞疗法等不同类型。这些产品中的部分已经获批上市并正在针对其他不同限定条件的患者进行研发;还有部分产品尚未获批上市,比如辉瑞(Pfizer)的BCMA/CD3双抗elranatamab、赛诺菲(Sanofi)抗CD38单抗isatuximab注射液(皮下注射)等等,它们通过皮下注射治疗患者,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
而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这类异质性较强的血液肿瘤,临床试验数量相对较少。但也不乏令人期待的具有潜在“first-in-class”潜力的在研创新产品,如SELLAS生命科学集团靶向WT1蛋白的肿瘤免疫治疗新药Galinpepimut-S、冠科美博(Apollomics)在研的一款E选择素拮抗剂uproleselan,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在研的CD47抑制剂magrolimab等。
而梳理针对鼻咽癌、卵巢癌、肾细胞癌、食管癌、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等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我们发现,相关产品大多数已经获批多种肿瘤适应症,或者正在针对广泛的肿瘤疾病进行临床开发。这些产品包括PD-1/L1抑制剂、TIGIT抑制剂、LAG-3抑制剂、PARP抑制剂、多靶点激酶抑制剂、CTLA-4抑制剂、HDAC抑制剂、PI3K抑制剂、VEGF抑制剂等等,这些靶点大多已经过临床验证。
从新分子类型的角度分析,小分子药物类型相关的罕见肿瘤临床试验约有140项,占了一半以上,这其中包括了传统化疗药物以及其他小分子靶向药等等。其次是新型抗体、蛋白/多肽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和细胞疗法等,这些药物类型此前均已获批肿瘤相关适应症,随着临床试验的进行,它们有望为更多的罕见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相比罕见肿瘤,针对其他罕见病的临床试验情况则有所不同。我们统计的试验数量有270项,覆盖了116种疾病。即每个疾病只有2.3个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不足罕见肿瘤的一半。其中,试验数量TOP15的罕见疾病为囊性纤维化、肌萎缩侧索硬化、杜氏肌营养不良、血友病A等。
通过梳理发现,这些疾病中大多数是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比如,囊性纤维化是由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基因突变导致的CFTR蛋白功能异常或缺失所引起,杜氏肌营养不良(DMD)的发病原因是DMD基因突变造成抗肌萎缩蛋白表达缺失,血友病A是由于X染色体连锁的凝血因子Ⅷ缺乏引起凝血功能异常……
▲3期临床试验数量Top 15的非肿瘤类罕见病(数据来源:ClinicalTrials.gov,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其中,在针对囊性纤维化的临床试验中,大部分药物来自Vertex Pharmaceuticals。该公司已经在囊性纤维化领域耕耘多年,并推出多款CFTR蛋白调节剂疗法。
据Vertex公司公开资料介绍,这些CFTR蛋白调节剂疗法针对囊性纤维化根本病因,即CFTR蛋白缺陷或缺失开发创新疗法,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使患者不再依赖其他耗时的方法(如盐水雾化治疗等)就能摆脱呼吸道感染的威胁。该公司的三联组合疗法Trikafta已经获FDA批准治疗年龄12岁以上的囊性纤维化患者,这些患者的CFTR基因上至少出现一个F508del突变。Vertex公司还在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使这款药物能够覆盖更广泛的患者,比如无F508del基因突变的患者等等。
从新分子类型的角度分析,针对非肿瘤罕见疾病的临床试验中,小分子药物相关试验仍然是“主力军”,超过130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其次是蛋白/多肽药物和新型抗体,约100项相关试验正在进行。
此外,相较于罕见癌症领域,针对非肿瘤罕见病的寡核苷酸疗法、基因疗法等疗法数量也明显增多,约有14项寡核苷酸疗法和13项基因疗法相关临床试验,正在开发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杜氏肌营养不良、血友病A、血友病B等疾病。
以杜氏肌营养不良(DMD)为例,在我们统计的针对DMD的9项3期临床研究中包括了寡核苷酸疗法、基因疗法、新型抗体和小分子药物多种类型。比如由日本新药株式会社(Nippon Shinyaku)子公司NS Pharma开发的磷酰二胺吗啉代寡聚核苷酸药物viltolarsen;由罗氏(Roche)与Sarepta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因疗法SRP-9001;PTC Therapeutics开发的小分子疗法ataluren;珐博进(FibroGen)开发的CTGF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等等。
总的来看,目前已进入到3期临床开发的罕见病数量只有不到200种,与目前已知的6000~8000种罕见病相比可谓只是“冰山一角”,而事实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罕见病目前仍未被发现。科学界、产业界在面对罕见疾病的路上依然任重道远。期待产业力量汇聚将为罕见病患者带来更多突破,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罕见病药物可以在临床开发上更进一步,满足患者未竟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