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辉映,共赴前程”2021年中华乳腺肿瘤杭州论坛暨CSCO青委论坛暨上海乳腺青委四海会夏季场于5月15日在杭州盛大召开。本次会议是中国乳腺领域三大协会大规模携手的第一次盛会,各位青年学者齐聚杭州,于历史名城共同见证乳腺癌领域思潮的激荡!为此,【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本次会议的三位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科达教授、王碧芸教授,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畅谈“三星辉映,共赴新程”会议相关内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委/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学组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青委主委
上海医学会肿瘤靶分子分会副主委
获明治生命科学奖;上海市银蛇奖、优秀学术带头人、优青人才、曙光人才、启明星人才;复旦大学校长奖、五四青年奖章、卓识人才、卓学人才;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于JAMA Oncol、J Clin Oncol、JNCI、Nat Commun、Sci Adv、Cancer Res、Nat Rev Cancer等国际权威期刊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委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教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
CRPC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候任主委,青委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 常务理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辽宁省特聘教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青年学组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 青年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临床细胞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第九届辽宁青年科技奖。2018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
打破壁垒,互利共赢,三大协会首次携手
余科达教授:在中国乳腺癌领域有三大青年专家协会,一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二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青年学组,三是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此次会议是中国乳腺癌领域三大协会首次通力协作,虽说中国抗癌协会换成了上海抗癌协会,但其隶属于中国抗癌协会。这是三大协会的第一次试水,希望未来三大协会可以实现更好的交流与融合。
此次三大协会合作主要基于以下考量:三大协会各有特色,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青年学者组织于2018年10月成立,秉承“有生机、有活力”理念,成员年纪比较轻,探索新鲜问题能力非常强;中国抗癌学会乳腺癌专委会于2005年由邵志敏教授倡立而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辐射力,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发展沉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CSCO内科医生较外科医生偏多,内科整体实力非常强。三大协会内外交互融合,老中青三代相互架构,可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渗透。
就我个人而言,协会只是一个平台,平台依托于青年的成长,但青年成长理论上不应该分平台。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特色,平台之间相互交流,可促进青年专家得到更全面的成长。打破平台壁垒,实现共赢,此次三星会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以探索不同平台合作的可能。在我看来这是一项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合作。在未来,我们将保持今年三星会的特色和品牌,并将上海抗癌协会提升至中国抗癌协会,以期真正实现三大协会的联盟。期待三星会既在保证各平台特色的前提下,又可进行不同品牌的交流活动与相互学习。
助力青年医师成长,探索中国特色诊疗
王碧芸教授:此次2021年中华乳腺肿瘤杭州论坛共分为三个环节,分别就乳腺癌最新治疗进展、乳腺癌诊疗热点话题辩论和St.Gallen共识的现实争议进行讨论。三大环节的设置一方面希望通过会议向中青年医生传递最新乳腺癌诊疗进展,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和平台,让各位中青年医师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和借鉴,并通过专家点评进而深入理解乳腺癌诊疗的相关热点问题。最后,通过对国际共识的讨论,希望能够让大家结合中国临床诊疗实践的现状,理性看待和评估St.Gallen共识的相关内容,以期在规范化诊疗的大框架下,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方案。
乳腺癌中青年医生需要一个自我展示和共同交流的平台,此次“三星辉映,共赴新程”会议的召开也是基于此背景。作为各级医院的骨干力量,中青年医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大对难治性乳腺癌的研究力度,联合攻关,提高乳腺癌科研水平;如何提高乳腺癌诊治能力,不断提升乳腺癌早诊率,实现关口前移;如何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让可以服务于临床,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以及提高保乳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等问题,都是中青年医生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精准化诊疗需要结合中国临床实践
徐莹莹教授:乳腺癌的诊疗进展更新非常快,指南并不能覆盖所有临床问题,每两年一届的St.Gallen会议,会根据过去两年内出现的新证据,对乳腺癌诊疗热门及争议话题进行讨论投票并形成共识。共识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因地制宜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药物可及性、诊疗流程等国情的差别,对于某些问题,中外专家的观点并不一致,举几个例子:
HER2阳性乳腺癌,以HP(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达PCR后,欧美专家认为基线淋巴结阴性患者辅助治疗改为H,淋巴结阳性患者辅助治疗继续HP。而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分期较西方偏晚,考虑到淋巴结低估的可能性,中国专家更多赞同无论基线淋巴结状态如何,继续新辅助证实有效的HP方案辅助治疗。
HER2阳性乳腺癌,以HP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未达PCR者,欧美专家认为无论残余肿瘤大小,均采用TDM-1辅助强化治疗。而中国专家出于对T-DM1价格等因素的考量(暂未进入NRDL),临床实践中更多对于HP双靶新辅助疗效很好的患者继续HP辅助治疗。因为与TDM-1相比,双靶已进入医保且安全性高,临床实际操作性更强。
关于新辅助后淋巴结降期的腋窝处理,欧美专家对于降阶更为积极,60%专家赞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不继续清扫,88%专家赞同孤立肿瘤细胞不继续清扫;但中国专家认为任何程度的残留都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因为国内能开展双示踪、标记夹的单位非常少,另外从患者接受度、经济因素、后续系统治疗的规范性等方面考量,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都需抱持审慎态度。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大会回放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