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首席医学官:彰显科学领导力,促创新成果惠及中国病患

收藏
关键词: 医学新成果
资讯来源:医学界智库
发布时间: 2021-08-25


内外双维度打造创新力, 以服务患者为初心



2021年6月,百时美施贵宝(BMS)的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联合逸沃(伊匹木单抗注射液)双免疫治疗方案(也称“免疫双子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不可手术切除的、初治的非上皮样恶性胸膜间皮瘤成人患者,这是该双免疫联合治疗在国内获批的第一个适应症,而逸沃(伊匹木单抗)也成为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CTLA-4抑制剂。


“这是具有创新突破意义的双免疫联合疗法,是15年来首个为胸膜间皮瘤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新系统性疗法,打破了该患者群体多年无新药可用的僵局。”在一场“跨国连线”中,百时美施贵宝全球药物开发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Samit Hirawat博士对医学界表示。


事实上,“免疫双子星”的亮眼登场颇具里程碑意义。自1982年进入中国以来,百时美施贵宝已在国内上市了近40个创新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2020年,作为对中国市场的一项长期承诺,百时美施贵宝宣布启动“中国2030战略”,其核心目标就是:作为以科学引领为愿景、长期致力于在重疾领域为患者带来革新性疗法的领先生物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显著增加投入,成为在肿瘤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核心疾病领域的创新领导者。加快引入全球创新产品线,在未来5年内,引入近30个创新药或适应症,以帮助更多中国患者战胜重大疾病,让中国市场成为百时美施贵宝全球业务的一个重要增长引擎。


点击视频,观看BMS首席医学官Samit博士精彩致辞。

彰显科学领导力,布局强大产品管线


百时美施贵宝是最早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近40年来,百时美施贵宝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多个“第一”。


在抗生素领域,上市了第一个头孢拉定胶囊;

在糖尿病领域,上市了2型糖尿病经典治疗药物二甲双胍;

在心血管领域,引入了全球第一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片;

在肿瘤治疗领域,上市了国内首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以及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双免疫联合疗法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 ……


但BMS的目标远不止如此。2019年11月,百时美施贵宝以740亿美元收购新基公司,去年再次出手,以131亿美元(225美元/股)现金收购MyoKardia,创下临床阶段制药公司收购规模的纪录。两项重磅收购,使得BMS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


Samit Hirawat博士说:“我们拥有强劲且多元的创新研发管线,致力于成为肿瘤、血液、免疫以及心血管等核心疾病领域的创新领导者。”


今年2月,BMS旗下的Juno Therapeutics公司研发的CAR-T细胞疗法Breyanzi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时隔一个月,BMS与Bluebird Bio公司合作研发的另一款靶向BCMA的CAR-T细胞疗法Abecma也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BMS是全球唯一一家获批两种针对不同靶点的细胞疗法的企业。而完成对MyoKardia收购,则拓展了其未来心血管治疗方面的版图。据悉,未来5年,BMS预计在中国引入近30个创新药物或适应症,多数具有潜力成为相关领域的“首个”或“最佳”产品: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BMS将加快引入更多适应症,并将其从治疗后线推向前线;

在血液病领域,BMS将引入治疗β-地中海贫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新药;

在免疫治疗领域,也将引入治疗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溃疡性结肠炎、银屑病、狼疮性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新药……


深耕中国近四十年,百时美施贵宝早已与中国实现“同频共振”,积极拥抱变化,调整企业经营与发展战略。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2030战略”,BMS加大了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司组织规模。预计到2025年,在中国的研发和商业运营团队的员工数将是目前的两倍以上。


与之对应,BMS在内部的组织架构上也做出相应调整。


“此前中国研发部门都会向各自全球相关职能部门汇报。”Samit Hirawat博士直言,“而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一汇报方式,研发部门所有的职能都整合在一起,统一向全球研发副总裁、中国研发负责人蔡学钧博士汇报,蔡博士则直接向我汇报。通过这样的调整,我们能够更聚焦于中国的研发工作。”


“目前,除非中国研发团队给出其他建议,否则我们始终将中国优先纳入公司在核心治疗领域的全球创新药物临床研究项目,从而加快新药在中国的注册进程。”Samit Hirawat博士说道。


优化决策链设计,形成跨部门协同效应


“我们非常重视在中国研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收购新基之后,我们始终保持着与中国研发团队紧密的沟通,共同探讨如何能够更好地让研发团队和商业团队携手实施这一新的中国战略。”


从理念上来说,Samit Hirawat博士认为百时美施贵宝坚信合作的力量:“只要在科学上是适宜的,能够带来划时代或者转变性治疗效果,并且在商业上也是值得一做的,我们就会选择合作,建立伙伴关系。”


“我们主导的理念就是要强强联合汇集各方优势以催化形成协同效应,达到‘1+1>2’的效果。”Samit Hirawat博士说道,无论是新基还是MyoKardia,在与BMS合并前都是非常成功的创新企业。而在合并之后,如何从文化整合中获取合力,强化创新能力并进一步深入科学洞察,这至关重要。”


最直观的改变体现在研发系统和流程上,据Samit Hirawat博士介绍,与之前各部门相对孤立地做出某一阶段决策不同,如今从早期的研究、药物开发,到后期的商业化,BMS已将决策过程全部“打通”,由研发和商业化各个阶段的负责人共同做出关键决策。


“BMS药物研究和早期开发各有一个负责人,药物开发是我本人来负责,商业化由首席商务官Chris Boerner负责。而对于我们管线中所有的产品,当它未进入人体临床研究阶段时,是由管理研究和早期开发的Rupert Vessey做出科学的决策。”Samit Hirawat博士说,“当决定要进入人体临床研究阶段时,则通过我们的战略管理委员会,由我和Rupert Vessey共同负责。而在进入三期临床的时候,就要由我和Chris Boerner一起来做出决策。”


“我们始终坚持‘One BMS’的理念,遵循科学发展,打破了区隔,以更好地实现一体化的益处。”Samit Hirawat博士说,“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顾及到某一个部门的局部利益,必须要确保整个决策链中不会发生阶段不清晰、任务不明确的情况,从首席执行官到负责具体工作的每一层级,实现一体化的协同合作,做出对患者、员工、公司等各利益相关方都最有益处的决定。”


内外双维度打造创新力,

以服务患者为初心


据透露,2020年,百时美施贵宝内部创新和自主研发总投资额达到92亿美金,而接连完成重磅并购后,其总营收和研发投入还将进一步得到提升。目前,在其各类产品管线中,大约60%来自外部合作,40%来自于内部创新,处于一期、二期临床阶段的产品管线在研项目已达到50个左右。


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并购合作,Samit Hirawat博士认为,“药”从哪里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整个药物开发的大生态系统中,如何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利用人才以及科学的力量,发现、开发并提供具有创新性、革命性、转化性效果的药物,不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在如今BMS销量最大的药物当中,不仅有我们内部研发的,也有通过外部合作所产生的创新药物。”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内部研发的埃罗妥珠单抗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是非常受欢迎的,而正在研发的用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新型口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TYK2)抑制剂(Deucravacitnib)则有望成为另一个成功的产品。”Samit Hirawat博士介绍,“此外以LAG-3单抗(Relatlimab)为例,它是来自外部合作的创新,但现在也是我们将它发挥出了最大的效用。所以除了‘数量’,如何提升创新的‘质量’,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于目前管线中产品的去留,我们则完全依据科学和数据去做出决策。如果我们早期数据表明,某一些分子或者药物并不具有‘前途’,我们就会停止开发。相反,如果早期迹象或研发数据显示其有不错的前景,哪怕有一定的商业风险,我们也愿意承担,支持它的进一步研发,快速推动它进入到相关适应症的临床研究。”


“以靶向蛋白降解剂为例,BMS长期以来持续关注蛋白降解剂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Cereblon(CRBN)E3连接酶调节剂(IMiD),以后不仅能够将我们产品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同时也希望能够将它用于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希望在整个医疗健康生态系统中能够始终以科学为指引、以患者为中心,并不过分在意到底有多少药物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验室里诞生的。”Samit Hirawat博士说道。


在中国,BMS不断寻求与中国本土创新和研究机构的探索合作。今年7月,南京江北新区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推动生命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双方致力于协助推进新时代研究型医院联盟建立、真实世界数据运用、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此外,BMS还同清华大学在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领域开展合作,致力于共同发现和研究具备新靶点的治疗药物。


展望未来,Samit Hirawat博士表示百时美施贵宝与“健康中国2030”有着共同的愿景。随着BMS”中国2030战略”不断推进实施,百时美施贵宝在中国将积极通过多元化的伙伴关系,共同研发新一代创新药物,以应对新的科学挑战。借力中国新兴的创新生态系统,力求成为“根植中国、源于中国”的创新领导者,从而让创新惠及更多中国患者,并助力患者实现更长久、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医学界智库
作者:凌骏
校对:臧恒佳
责编:郑华菊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