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SF 2020 | 洪浪:CTO逆向介入治疗新技术:主动拖拽逆向微导管通过技术

收藏
关键词: 新技术治疗
资讯来源:门诊新视野
所属行业:高值耗材产业链中游
发布时间: 2020-11-20

CTO病变的逆向介入治疗过程中,由于逆向路径的血管结构具有细长而迂曲的特殊性,微导管经逆向路径通过病变存在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主动拖拽逆向微导管通过技术(Active Pulling retrograde microcatheter passing Technique,APT)应运而生。APT在实际操作中省力、高效,是目前解决微导管逆向通过困难的新方案。在近期举办的第十一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研讨会(CSCSF 2020)上,来自江西省人民医院洪浪教授,结合经典病例就APT在逆向开通CTO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度探讨。


APT的机制简述




CSCSF 2020 LIVE

逆向微导管无法通过闭塞段是CTO病变开通失败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报道提示其发生率约为6%~10%,临床中一般的解决办法为球囊锚定技术(正向导引导管内球囊锚定逆向导丝)、加强逆向导管支撑、正向/逆向斑块松解、正逆向微导管对吻技术、更换逆向微导管以及主动拖拽逆向微导管通过技术。APT的作用机制是逆向导丝通过闭塞段进入到正向导引导管内或被正向抓捕器固定后,逆向微导管无法通过闭塞段时,主动拖拽整个正向系统(正向导引导管、正向球囊/正向抓捕器、已进入正向导管内的逆向导丝),从而使逆向微导管被拖拽得以通过闭塞段。

目前采用逆向策略开通CTO实现导丝体外化后,大部分术者的做法是锚定逆向导丝并推送逆向微导管,十分有效,但并不是最终办法。这是由于逆向导丝及逆向微导管路径较长、弯曲较多(尤其侧枝血管迂曲时),在推送逆向微导管的时候,大部分“推力”在传导过程中被转移和消耗,因而“推力”不能有效传递到微导管头端通过病变。而APT则从另一个角度设计,提出“拖拽”的方法,“拖力”直接作用于逆向导丝及微导管,而且拖的路径较短、弯曲较少,相较“推力”更为省时有效。


图1. APT示意图



APT的操作要点




CSCSF 2020 LIVE

规范化的器械操作是CTO开通成功的基石,尽管APT简便高效,操作中依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技巧和要点:

1.常规推送逆向微导管无效(Bail-out APT)或逆向导丝通过闭塞段后可立即启动(Primary APT),以快速实现逆向微导管体外化,在主动拖拽的同时配合主动推送,逆向微导管的通过则会更加高效;

2.拖拽形式主要为锚定拖拽以及抓捕拖拽,主动拖拽前一定要确保逆向导管离开冠状动脉口,并轻轻松开逆向Y阀,用Torquer“锁住”逆向导丝与逆向微导管。同时,避免正向拖拽时逆向导管被动深插,造成血管损伤;

3.拖拽时需密切观察正逆向导引导管、导丝、微导管的运动情况,心脏血管张力情况及心脏跳动情况;同侧侧枝可采用“乒乓Guiding”技术配合APT;若一次拖拽不成功,可进行斑块修饰后,再次尝试拖拽,但拖拽力度应适可而止,严禁暴力操作;

4.由于有逆向微导管保护,拖拽时逆向侧枝血管不易被损伤,但未被逆向微导管保护的冠状动脉节段可能被拖拽的逆向导丝“切割”,导致主动脉窦部撕裂或边支血管损伤,此时可采用AGT即主动迎客技术(Active Greeting Technique,AGT)序贯APT的方法。通过正向插入延长导管后再进行拖拽,这样做不仅利于导丝体外化,亦能保护血管,避免其被导丝“切割”,同时可相对缩短拖拽距离,并方便正向导丝在延长导管内实施Rendezvous技术(图2)。


图2. Rendezvous技术


应用实例

图3. AGT序贯APT(右冠超长段CTO)

图4. APT联合正向斑块修饰(右冠中断支架闭塞)

图5. 多项技术联合APT(右冠CTO)

综上,APT过程中进行主动拖拽整个正向系统的同时,配合主动推送逆向微导管;拖拽不成功时可联合其他多种方法,如逆向斑块松解(小球囊、微导管),正向斑块松解(球囊、微导管)等。临床中,APT普遍适用性良好,规范的操作下几乎不存在造成血管损伤的情况,而对于导丝难以推送的情况,术者应随机应变,积极联合其他技术。

  

总 结




CSCSF 2020 LIVE

随着手术理念、技巧以及器械的革新与改进,多种技术联合开通CTO已然成为一种成熟的临床策略,有效提高了复杂CTO病变开通的成功率。逆向开通技术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APT是近年来在大量CTO病变逆向实战中,进行经验总结并大胆创新后提出的一项实用性技术,为解决逆向微导管通过困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但目前国内外该技术相关研究报道仍较少,期待未来在更多循证依据的支持下APT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推广。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