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禁食,另一个更为大家熟悉的名字是“轻断食”。
近年来,这种饮食模式不仅风靡减肥圈,
在癌症防治领域的潜在作用也获得了科学界的关注。
超重和肥胖与至少13种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确诊癌症时肥胖也与预后较差有关;
另一方面,人类研究支持
热量限制能带来抗癌适应相关的生理机制变化。
那么,风潮之下,
间歇性禁食的抗癌作用究竟有多少科学证据?
美国癌症协会(ASC)旗下、最新影响因子高达508.7分的“神刊”《临床肿瘤医生杂志》(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近期发表综述,全面回顾了动物和人类研究中的禁食数据,关注禁食对癌症发病率和癌症结局的影响,综述还强调了禁食作为癌症患者潜在疗法的新兴科学趋势。
间歇性禁食是指在特定的间歇期不摄入或摄入极少的卡路里。方案有多种,常见的有隔日禁食(简单来说就是饱一天饿一天)、6:1禁食、5:2禁食(每周有1天/2天只吃一顿中等热量的餐食)、每日限时饮食(进食时间窗集中在4~12小时内)等。
动物研究:喜忧参半
综述指出,间歇性禁食对癌症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已在癌症小鼠模型中得到广泛研究,但结论并不一致。
比如,在某些小鼠研究中,间歇性禁食不能抑制自发性乳腺癌的发展,也不能减缓肿瘤生长。然而,另一项实验中,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的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2个周期的48小时禁食在减少肿瘤进展方面与2个化疗周期同样有效。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间歇性禁食降低了B细胞和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生率,但没有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病率。
此外,多项小鼠研究发现,限时饮食抑制了高脂饮食的致癌作用或癌症转移。
与小鼠相比,大鼠可以承受更长的禁食期,但结果大多为阴性。
综述表示,在某些癌症动物模型中观察到禁食的阴性结果甚至潜在有害影响,可能是由于禁食时间表的不同或其他未知因素,还需要更多临床前研究来更好了解间歇性禁食的机制和结果差异。
人类试验:可能改善代谢和癌症风险因素
几项短期(2~6个月)的随机化临床试验显示,隔日禁食或5:2禁食有助改善一些癌症风险因素,包括降低空腹血糖,胰岛素和瘦素(leptin)水平,增加脂联素水平。然而,也有几项长期试验未能证明间歇性饮食在第6个月或第12个月时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或C反应蛋白。
一项针对116名超重/肥胖男性和女性的限时饮食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尽管高度遵守8小时进食窗口,但试验组的体重、空腹胰岛素或空腹血糖水平都没有显著变化。
间歇性禁食预防癌症的机制
综述提醒,间歇性饮食在癌症预防中的证据,目前主要来自细胞系和动物模型的临床前数据,而且结论缺乏一致性。此外,考虑到啮齿动物和人类对禁食的生物学适应性有显著差异,这些证据不能完全外推到人类。
IGF-1:接受间歇性饮食的啮齿动物模型中,已经注意到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或生物利用度的降低。IGF-1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癌症发展,同时增加细胞增殖和基因组不稳定性,较高水平的IGF-1与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有关。
酮体:在禁食条件下,肝脏会由脂肪酸产生酮体,作为大脑能量的主要来源。酮体可能减少肿瘤生长、防止氧化应激。
自噬:自噬是一种溶酶体降解途径,通过回收分子和清除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来实现细胞内的稳态。自噬与致癌和抗癌过程有关,对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有调节作用。
哺乳动物的禁食已被证明会诱导自噬,这种饥饿诱导的自噬可以保护正常细胞免受恶性转化。此外,禁食相关的自噬可能会影响癌症治疗,自噬已被证明可以使癌细胞对化疗更敏感,然而,自噬增强也可能会带来对某些癌症疗法的耐药。
进食是否会增加人类的自噬过程尚不清楚。
禁食作为潜在的癌症治疗方法
与正常细胞不同,由于致癌基因突变,癌细胞往往能够不受控制地生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禁食可以保护健康细胞免受化疗的毒性作用,同时提高对癌细胞的治疗效果。
此外,癌细胞在代谢上也有所不同,葡萄糖摄取增加。因此禁食带来的葡萄糖缺乏可能使癌细胞对化疗更敏感并促进细胞凋亡。
小结
因此,对于接受积极治疗的癌症患者,目前不建议在临床试验之外进行间歇性禁食;对于希望通过体重管理来预防癌症的成人,也许可以考虑间歇性禁食,但间歇性禁食本身(而非减重)是否影响癌症发生发展机制尚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