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天津国际淋巴瘤论坛】大会主席孟斌教授谈病理综合诊断及精准发展

收藏
关键词: 诊断大会论坛病理淋巴
资讯来源:血液肿瘤资讯
发布时间: 2020-09-05
来源:肿瘤资讯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满足广大医师同仁追求新知的需求,“第三届天津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于2020年8月29~30日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血液肿瘤领域的专家,共设置12个专场,内容极其丰富。【肿瘤资讯】特邀本届高峰论坛大会主席、天津肿瘤医院孟斌教授围绕本届高峰论坛的病理部分内容进行了访谈,详情如下。

多重检测助力综合诊断

病理诊断一直被认为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病理诊断决定着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也就是所谓的良恶性程度及浸润范围,所以其不仅在淋巴瘤领域,而且在所有类型的肿瘤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病理诊断进入了精准医学的时代。我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的深入,了解到了肿瘤极大的异质性及个体差异。虽然我们将一系列检查统称为病理诊断,但是不同的患者的结果表现出来的生物学特性均不尽相同。以往传统、经典的病理学诊断是根据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来判断肿瘤的类型及良恶性程度,也就是所谓的“以貌取人”,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因此就需要结合其它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对于淋巴瘤的诊断而言,一些情况下反应性的增生,特别是一些病毒感染会导致细胞的变化,与恶性肿瘤的形态非常类似。但是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年龄、发病部位及一些其它的检查等,即可判断为反应性增生,可以自愈。这种情况下仅依靠形态学的特征进行判断,有出现误诊的可能。因此,尽管病理诊断被称为“金标准”,仍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子水平检测等进行综合诊断。本次会议也邀请到高子芬教授为大家带来淋巴瘤整合诊断专题讲授,希望可以加深大家对于整合诊断的认识,提高诊断的精确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精准诊断提高患者缓解

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深入,我们对于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细胞功能和分化亚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基础研究的转化,发现淋巴瘤患者的部分遗传学特征发生改变,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检测并发现患者基因的改变,研发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的治疗。目前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中结合了很多分子分型、细胞遗传学的诊断,为判断疾病分类、评估预后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使得淋巴瘤的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患者的缓解。因此,基础研究对临床病理的诊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淋巴瘤病理结合分子水平进行诊断,更加精细化、精准化,是非常复杂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多方协作提升诊断精度

淋巴瘤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疾病,异质性大,个体差异明显,也为病理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包括基础的HE染色、免疫组化和分子学检测在内的多种方法,做出综合的诊断。然而,上述检测均需要有一定的组织量,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组织标本就无法做出诊断。并且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大部分需要观察组织结构,仅观察部分组织不足以做出准确的分型,需要手术切除淋巴结或者比较大的肿瘤组织,其难度以及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需要得到患者充分的理解。随着医学临床技术的进展,穿刺的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可以通过内窥镜等的方式进行穿刺取材,得到包括胃肠道、肺部、腹膜后淋巴结等内部脏器的组织。然而,往往由于其取材量小、取材不到位、组织病变不典型、肿瘤组织坏死等原因为病理诊断造成了困难,无法做出明确地诊断。这时则需要得到患者的理解,与临床医生配合,重新取材,获得足够的组织量和符合标准的组织部位,以帮助医生做出精确的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使得患者能够获益。

责任编辑:Flora
排版编辑:晓栋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