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两年,这笔收购案风云再起?Biotech,“卖艺”还是“卖身”?

收藏
关键词: 收购
资讯来源:E药经理人
发布时间: 2022-07-07

Biotech专注研发,Bigpharma通过并购推进后期临床与商业化,在欧美等成熟医药市场已是Biotech和Pharma之间的“默契”。
不过这种默契在当前的国内市场中,尚处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过去,愿意“委身于”大药厂的本土Biotech屈指可数。不过,随着生物制药公司在二级市场破发成为常态,IPO之路越走越难,与此同时融资也进入寒冬。一些现金流充沛的药企也许能挨过这个低谷,或是挺到产品商业化缓解财务困境。但还有更多的账上没钱的Biotech,选择卖管线或是卖公司,让自己活的更好。
对手握大把钞票的大药厂而言,融资寒冬会开启一个密集并购的时期吗?
日前,一场历时2年的Biotech收购案,出现新的转机。或将成为国内又一个Biotech顺利“卖身”的案例。

01

历时两年的biotech“卖身”案

故事发生在南新制药与兴盟生物身上。
2020年11月,上市仅半年的南新制药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兴盟生物100%股权进入生物制药领域。此次交易总额为26.43亿元,资产增值率为47216.56%。同时,南新制药拟向兴盟生物分期提供2亿元借款,用于本次重组过渡期内兴盟生物的正常研发、经营。
但预案发布后,却仿佛石沉大海。
这起国内为数不多的biotech“卖身”案“流产”了吗?南新制药日前最新发布的公告让这场收购有了峰回路转的可能。
根据公告,南新制药调整收购兴盟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的重组方案,由原来的定增加现金的方式收购100%股权,改为增资及支付现金收购兴盟生物51%的股权。
此外,双方还签订了补充协议,将早前签订的《框架协议》的有效期进一步延长至2022年10月8日。
从早前收购方案来看,南新制药拟向兴盟生物的股东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兴盟生物100%股权,同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分析认为,此次补充协议的调整后,南新制药的收购成本将大幅下降,并且保证了兴盟生物股东拥有更多权益。
对南新制药而言,若顺利收购兴盟生物,将给遭遇营收、净利双降的公司业绩注入一剂强心针。
南新制药主营抗病毒、传染病防治药品以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生产与销售。上市前的2017年至2019年间,南新制药营收增长200%,从3.48亿元增至10.1亿元。同期净利润增速更快,同比增长达到237%,从2715万元增至9147万元。
但上市两年,南新制药的业绩也连续下滑了两年。对于营利双双下降,南新制药表示,主要系疫情持续对公司产品的市场营销和物流运输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和公司销售收入减少、生产材料成本上涨、利润下降所致。
直观来讲,收购兴盟生物,南新制药将拥有一个70亿元的狂犬疫苗市场。
兴盟生物目前尚无已上市商业化产品,但在研产品优势明显。在研管线中,研发进度最快的是用于狂犬病预防的SYN023(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注射液)。作为全球首个抗狂犬病毒鸡尾酒疗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SYN023于2015年5月获得FDA核准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并于同年10月获得美国孤儿药资格认定。据此前消息,SYN023在美国已经完成I、II期临床研究,即将启动III期临床。
今年5月,兴盟生物的SYN023正式在国内递交上市注册申请并获受理。这是中国境内首款申报上市的抗狂犬病毒复方抗体制剂,对于变异性强或者多亚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可以有效地覆盖突变株免疫的逃逸。同时,该产品计划于今年第三季度向FDA递交上市申请。
机构预测,中国的狂犬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到2023年将有望达到70亿元。南新制药若成功收购兴盟生物,业绩有望向好。
对于被收购方兴盟生物而言,也将获得南新制药的增资,为后续的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保障。根据最新的收购方案,若南新制药对兴盟生物的增资完成,将有力助推后者正式生产销售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注射液。

02

“嫁”给大药厂是好出路吗?

海外Biotech多以被大药厂并购而结束。如果将出售产品管线或技术比作“卖艺”,而将出售公司、被并购比作“卖身”的话,如今的国内市场,“卖艺”常见,“卖身”却鲜少。
为了更好地生存,或是说为了给后续创新药研发注入更充足的现金流,Biotech整体出售公司在海外很常见。但现实是,目前国内市场中,这种形式尚处在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
国内的大药厂成功收购Biotech公司的案例不多,创新药赛道中的更是屈指可数。
上一个成功“抄底”国内Biotech公司的,要数石药集团。今年2月9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已完成对珠海至凡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的100%权益收购,珠海至凡拥有Biotech铭康生物51%的股权,因此石药成为铭康生物新的控股股东,石药将向铭康生物注资1.54亿元。
铭康生物的核心产品为2015年独家上市三代特异性溶栓药铭复乐(TNK-tPA),获批适应症为6H心梗溶栓。目前,国内溶栓药物市场销售以一二代产品为主,三代产品优势明显。
对石药集团而言,恩必普自2002年获批上市以来,一直是石药的当家产品,但随着专利悬崖将至,石药也需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分析认为,铭复乐有望与恩必普产生协同效应,对石药现有神经中枢药物的管线进行有力补充。
对于手握大把钞票的大药厂而言,随着Biotech的估值回归冷静,“捡漏”或是“抄底”中小型生物制药公司的时机到了吗?
或许已经到了, 中国生物制药已经将目光放到了纳斯达克。
6月23日,中国生物制药全资附属公司invoX Pharma Limited、invoX全资附属公司Fennec Acquisition Incorporated与F-star Therapeutics, Inc订立合并协议及计划,以收购F-star所有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代价为现金约1.61亿美元(约合10.8亿元人民币)。本次交易中,中国生物制药可以获得F-star旗下的FS118、FS220以及FS120三款双抗药物。
其中,F-star最核心的资产为FS118,该药物是一款同时靶向LAG-3和PD-L1四价双特异性IgG1抗体,其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目前,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LAG-3靶向疗法共有22款,其中F-star的FS118属于双抗疗法研发推进最快的,与罗氏的RG-6139与MacroGenics的MGD013并列处于II期阶段。
除了管线,F-star还给中国生物制药带来一个全新的先进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
其实,并购Biotech对大药厂而言,也是满足自身发展的必要之举。
不同于陷在融资困境与估值大跌的Biotech,大药厂也有大药厂烦恼——重磅产品即将到期的专利悬崖带来的业绩冲击。而并购,往往是寻找下一个业绩支柱的有效手段。如果细数全球制药巨头的产品管线,全球排名前十的跨国药企,60%~70%的产品都是通过对外合作进入管线的。
从欧美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科学家们转型为企业家并非易事,成功的仍然是少数,更多的Biotech的出路还是被大药厂收购。“过去几年,资本的驱动让国内的Biotech总是不得不讲起Bigpharma的故事。”曾有产业界人士这样表示。但要求每个Biotech都去做商业化、成为Biopharma或Bigpharma是不现实的。 “商业化前夕将产品卖给大药厂,继而做新的研发是欧美大部分Biotech选择的模式。”
的确,一款药物从发现靶点、进入临床再到顺利实现商业化,往往历经漫长的周期。 在美国,在新药研发的不同阶段,药企间有很专业的分工。 “比如专门做孵化的公司,会从大学里开始和教授做沟通,完成从孵化到临床I期的阶段。进入I期后,会有专门从事临床试验的公司接手,当临床试验进入II~III期后,可能开始着手将产品卖给大药厂。”有投资人表示。
显然,当前生物制药领域的资本寒冬对于没有商业化产品只能靠融资度日的中小型Biotech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但对于手里不差钱且需要拓宽管线的大药企来说,则到了 “猎杀”时刻。

登记邮箱信息

订阅E药经理人

信息服务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