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拟授奖成果公示
福州高新区一项拟授一等奖!

由闽江学院、乌山小学和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三方共同完成《基于闽都优秀文化传承育人的福州方言入校园10年探索与实践》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8年9月,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成立了以发扬、交流、传承福州地区地方方言为目的的学生社团,聘请了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老师与福州901福州话广播电台的张剑老师作为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的社团指导老师。同时,校长侯协添和政治组郑玉梅老师等也亲自到社团授课。几年的发展初具规模,2020年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还获得由福州市教育局颁发的“福州方言传承学校”称号。
一句方言,传颂历史文化的韵味,一句方言拉近你我他之间的距离。方言是家的呼唤,方言是家的温暖,方言是家中长辈那一声临别时的叮嘱。作为新时代的福州地区的中学生,在说好普通话的基础上,也要学会学好福州话。福州话作为我们的地方语言承载着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如:闽剧、平话、伬唱,还有福州话俗语、民间故事、童谣、盘诗等丰富的形式与内容。
目前,福州方言处于逐渐淡化的困境。传承方言是我国《国家语言文字事业“三十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任务,自觉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使命,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在方言入校的努力与探索,寄托着对语言文化保护、挖掘、发扬继承的愿望,也希望年轻群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为本土文化的保护而努力。

快来看看都有谁
↓↓↓
2022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拟授奖成果名单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特等奖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单位 |
融合共生、润物无声: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十年实践探索 |
黄丽萍 周 灵 陈秀鸿 李 茗 李 华 庄学恩 |
福建教育学院(第1、3、5位)、福州屏东中学、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福州屏东中学屏北分校 |
享受运动·健康成长: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十年实践探索与创新 |
吴海云 张丽珠 吴艳青 樊丽青 吴 茜 翁仁媚 |
建瓯市实验幼儿园(第1、2、4-6位)、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 |
“适性·多元·发展”:区域融合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
王文龙 詹秀玉 张丽思 苏永远 陈惠玲 朱燕华 |
厦门市海沧区晨昕学校 |
“高粱+”跨学科实践育人的20年探索 |
陈四梅 蔡 瑾 王秋芬 李慧真 王四伟 郑玉宝 |
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 |
乡村振兴背景下“五导五阶”乡村幼儿教师研学体系实践探索 |
颜晓燕 林 娜 郭俊格 王 凤 李嫣红 许以姗 |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1-4位)、泉州台商投资区湖东实验幼儿园、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幼儿园 |
制度化 专业化 常态化:古田家校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
吴 明 吴 谨 郭晓莹 江承杏 龙 华 陆江建 |
古田县家庭教育中心(第1、4、5位)、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古田县第一小学 |
小学“语用核心内容”体系构建的18年研究与实践 |
范国强 欧争青 朱春烟 叶海云 杨柳青 田春峰 |
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第2、3位)、厦门市湖里区金尚小学(第4、5位)、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中心小学 |
融合科技创新活动的地理实践课程建构与实施 |
徐晓玲 陈诗吉 林秀莲 林 华 林小红 |
厦门第六中学、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与探索 |
陈新华 张贤金 陈文婷 阮丽娟 黄 莉 蓝毅斌 |
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教育学院、漳州一中(第3、4位)、云霄一中、漳州三中 |
“三融三进三评”闽南非遗校园活态传承模式20年探索 |
曾凤蓉 吴婷婷 郭岚静 林 茵 陈鹏腾 庄仪娟 |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
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协同创新体的建构与实践 |
欧 捷 陈祥龙 吴红红 邱晨旭 叶素贞 傅晓华 |
南平市高级中学(第1-3位)、南平市教育局,南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5、6位) |
以美融通,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 |
付晓秋 吕云萍 朱黎兵 伦 涛 姜 源 张 泽 |
厦门英才学校(第1-3、6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教育集团、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
百年传承·三维多元:校园足球课程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
厦门第二中学 |
厦门第二中学 |
筑基、明道、领航、成就——数学拔尖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的福建师大经验 |
王长平 陈清华 柯跃海 沈建和 肖民卿 柯品惠 |
福建师范大学 |
影像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合模式构建的10年探索与实践 |
魏献策 陈晓婷 林月华 苏玉滨 陈冠蓉 陈益严 |
泉州实验中学 |
一等奖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单位 |
问题解决:幼儿数学教育十年探索 |
周奕苹 林 滢 蔡 萍 甘丽萍 杨丽彬 周 愉 |
漳州市实验幼儿园(第1-5位)、漳州市实验幼儿园芗城分园 |
跨界学习,奠基未来:小学科学融创教育19年探索与实践 |
吴永发 易增加 游卓曦 黄梅玲 林梅兰 林宏宇 |
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第1、2位)、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泉州市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厦门市松柏小学 |
三定三全·六元一体·一核五要:小学科学教学评系统的20年建构与实践 |
何美惠 林云娥 许萍萍 陈谢华 卢雪文 李淑淳 |
泉州市实验小学 |
基于青少年科学院制的课程集群建设和育人方式变革的创新与实践 |
沈慈勇 陈金明 曾达颖 蔡赐福 苏清水 陈祝富 |
晋江市养正中学 |
县域普通高中创新人才育人方式30年探索实践 |
陈平生 缪向光 陈 雄 陈 明 李 铮 郑坛建 |
福安市第一中学 |
双向•双驱•双效:US协同教研赋能小学“减负增效”的10年探索实践 |
雷培梁 黄晓冬 苏明强 李尚生 洪丽菊 陈东旭 |
泉州师范学院(第1、2、3、4位)、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泉州台商投资区民族实验小学 |
幼儿园音乐演奏活动21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
林 珍 程 英 孙彩霞 陈 艳 李佩琳 曾慧琴 |
福建省金山幼儿园(第1、3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莆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福建省实验幼儿园泉州分园、福建省实验幼儿园 |
小学英语“LTSAE”阅读教学模式的10年构建与实践 |
黄瑜香 林平珠 黄方卉 曾苗玲 苏一扬 郑冰冰 |
泉州台商投资区民族实验小学(第1、3、6位)、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泉州台商投资区第八实验小学、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
“思维英语”减负增效教学建模与实践创新 |
周大明 蔡银环 林素芬 乐 园 陈美华 陆正琳 |
福建教育学院(第1、2、3位)、三明一中、石狮永宁中学、福州一中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1345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
许真真 郑安徽 汪钊锋 黄雪玲 刘瑞红 杨一军 |
泉州市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 |
五育融合校本评价体系构建的 19 年研究与实践 |
蔡晓芹 吕月云 杨 瑾 许温明 傅宝青 张江锋 |
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
从脱困生存走向优质发展:长汀新桥中学适才教育育人体系构建实践 |
严富雄 严立新 严立明 王永炜 许春香 余金玲 |
长汀县新桥中学(第1、2、4、5、6位)、长汀县馆前中学 |
《自主·体验·创造:幼儿园适宜课程建设与实施》 |
姚莉娜 陈婷婷 李嫔琦 陈 彦 傅立萍 黄婷婷 |
厦门市第十幼儿园(第1、2、4、6位)、厦门市华侨幼儿园(第3、5位) |
融合•创造•活态:幼儿园“闽南童谣游戏”课程建设的18年探索实践 |
陈白鹭 陈玓瓅 许心心 张珊珊 吴双玲 赖雅玲 |
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
融通教学推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
戴志龙 占晓芬 杨少惠 |
漳州市第五中学 |
探索特教幸福教育新课程, 赋能培智发展新样态 |
甘 霖 池史霞 方婷婷 林楚楚 徐丽琴 柯欣然 |
福州市仓山区培智学校 |
高中数学“‘生’动教学”样态构建实践 |
蔡海涛 柯跃海 周玉宝 林 伟 谢新华 林 敏 |
莆田第二中学(第1、5位)、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市丰泽区教育局、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莆田第一中学 |
情境·情思·情智: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模式12年实践研究 |
林建明 龚哲山 卢慧敏 郑桂珊 谭道勇 李章飞 |
莆田第五中学(第1、2、6位)莆田第二中学、莆田市外国语学校、莆田哲理中学 |
语言学习和思维培育的融合:“学思英语”理念的12年研究与实践 |
林 艳 邵水平 郭 强 林 燕 贺 娟 曾兰银 |
福建师大附中(第1、4-6位)、同安一中、福州时代中学 |
跨域趣探:小学科学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徐晨来 高 翔 吴秋影 林 祺 林莹莹 黄 威 |
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厦门市湖滨小学、厦门市梧村小学、厦门市滨东小学、厦门市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
课程视域下,小学数学校本化“1+1”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
林 勇 陈雅琼 曾晓宏 杨秀平 王爱萍 张 燕 |
南平实验小学 |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 |
何丽杰 郭贯群 王 宇 林 洁 幺建鹏 张 衡 |
厦门第一中学(第1、4、5、6位)、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
中学数学教研组建设“三课”联动模式实践研究 |
林运来 邱 云 姚跃林 曾继成 陈清华 刘暾东 |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第1-4位)、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
基于闽都优秀文化传承育人的福州方言入校园10年探索与实践 |
练暑生 杨彦伟 郑 丽 侯协添 何 伟 唐若石 |
闽江学院(第1、3、5、6位)、福州市乌山小学、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
小学数学“思辨课堂”27年探索实践 |
黄 兴 张延芳 郑圣发 |
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第1、2位)、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
任务群建构•项目式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20年实践与探索 |
许丽美 刘 旭 王静平 郑东炜 洪晶晶 傅奇平 |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第1、2、5、6位)、福州市屏西小学、福州市林则徐小学 |
区域推进民乐文化传承的“四融合”模式实践探索 |
易增加 周如珺 王美勤 陈春滨 李 超 黄燕红 |
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第1、2、3、5、6位)、厦门市海沧区青少年宫 |
多场景“空中课堂”教育模式的20年实践与研究 |
郭力丹 叶育新 陈雪玲 金 亮 林主敏 赵一文 |
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第1、3-6位)、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
助力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探索与实践 |
陈荣生 林明华 邹明忠 郭晓莹 陈 玉 黄绍川 |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1-5位)、永泰县教育局 |
小学数学“文化+”教学20年探索实践 |
林 青 陈建洪 蔡淑娥 张丽芳 崔玉兰 郑秀忠 |
莆田市实验小学(第1、2位)、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
二等奖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单位 |
泉州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 |
俞 芳 陈军宣 蔡冬雅 杨东红 颜晓燕 黄文振 |
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泉州市教育局(第2、6位)、晋江市东石镇中心幼儿园、泉州市刺桐幼儿园、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根植本土资源 厚养中国儿童:幼儿园文化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
颜毅真 陈淑媚 周维维 蔡晓玉 蔡秀娟 陈 鹭 |
厦门市同安区实验幼儿园 |
中学语文混合式课外阅读组织与评价10年实践研究 |
许家豪 宋益慧 林慧贞 黄京琛 林 丹 范秀植 |
莆田第二中学(第1-3位)、莆田第十七中学、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中学、莆田哲理中学 |
小学名师“临床专家型”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索 磊 暴 侠 郑美玲 赵 璟 郭 群 陈慧蓉 |
闽南师范大学(第1、2、5位)龙文区教师进修学校、龙溪师范附属小学(第4、6位) |
构建高效灵动的易趣课堂 |
郑广成 高友润 钟建林 倪 琛 陈凯平 李文静 |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第1、2、4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福州市群众路小学 |
小学道德与法治“融情活动化”课堂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
黄 柠、邱小鹰、洪滨、林松坡、何远鹏、庄 燕 |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
小学德育质量监测工具:原理和应用 |
高本光 郑云清 苏培园 王亚珍 姚金治 林祎晞 |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第1、2位)、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晋江市灵源街道华林小学、平潭中湖小学 |
以体树人:基于排球文化的小学1+3+X教育模式的百年实践 |
洪良清 张红绸 黄纯蓉 蔡丽英 林迎迎 蔡燕燕 |
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 |
中文觉醒:汉字立体传承综合实践活动体系构建与推广 |
史双田 王志红 黄锦顺 徐洪涛 卓美源 黄燕燕 |
南安第一中学 |
“3331” 立体三维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张向东 郑 华 陈明祥 洪猛超 洪双白 |
泉州第一中学、泉州市第六中学、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省南安市龙泉中学、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
人工智能多模态悦读育人模型与实践研究 |
叶青林 孔祥增 唐 孜 胡俊英 蔡银环 吴剑琴 |
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州第十中学、福州第七中学(第4、6位)、福建教育学院 |
核心素养视域的中学数学“三合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
王国芳 陈清华 范 伟 余 慧 洪金坚 陈桂芬 |
浦城三中、福建师范大学、南平教师进修学院、南平剑津中学、福建省南安市龙泉中学、三明九中 |
启蒙滋养:幼儿园传统文化情境教育实践探索 |
陈建超 吴荔红 吴明洪 吴 敏 黄阿香 翁 敏 |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第1、3位)、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幼儿园、泉州市刺桐幼儿园、龙岩市实验幼儿园 |
稚真善美 赏读思辨:幼儿故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朱晓梅 林茂华 刘彩霜 王 焰 苏 泳 林雅静 |
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幼儿园(第1、2、3、5、6位)、厦门市嘉华幼儿园 |
玩·用·创: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的新范式 |
杨 芬 林华帧 杨玲斌 李 敏 李丽凌 林世艳 |
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第1、5位)、福安市第一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霞浦县实验幼儿园(第3、4位)、屏南县新蕾幼儿园 |
以智能融合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课程创新实践 |
缪佩君 陈 峰 陈凤玉 程 奇 隋玉玲 刘建榕 |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1-3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福建师范大学 |
唤醒.架设.养成:指向幼儿思维生长的绘本阅读活动十五年实践探索 |
池丽英 余 萍 刘菲菲 陈 婕 |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1、3位)、龙岩市直机关幼儿园(第2、4位) |
基于养成教育的幼儿园生活课程10年的实践与探索 |
杨梅芳 黄 瑂 杨丽芳 李松钦 陈丽萍 柯亭亭 |
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
基于传统底色指向融合创新的幼儿园美育课程实践探索 |
林云芝 林明燕 张嘉臻 冯 伟 刘伟群 陈炜静 |
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 |
“趣读慧写”:幼儿园前阅读前书写能力培养的20年实践与探索 |
张 岚 林伟锋 欧美榕 赵 葵 陈增艳 翁增云 |
福州市儿童学园 |
巧手编织未来:劳动教育视域下幼儿园编织课程十年探索与实践 |
郑亚男 黄 今 马晓玲 陈莹冰 何慧敏 任晓清 |
永泰县实验幼儿园 |
语用品质的小学标准与多维培育研究 |
刘仁增 杨赛芳 林嵘春 邱艳青 刘良英 陈芳浩 |
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第1、2位)、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福州一中贵安学校、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连江县实验小学 |
思维可视化图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
陈智文 吕珈臻 黄文锋 许发金 |
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厦门市深田小学、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宁德市小学教学研究室 |
思维课堂:12年追踪并创造性推动初中英语课堂转型 |
童丽华 吴云开 谢 露 林玉琴 陈惠莉 简庆庆 |
龙岩市第一中学锦山学校(第1、6位)、福州市仓山区金港湾学校、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州市第四中学桔园洲中学 |
小学“简雅语文”教学主张的建构与实践 |
林 枫 施 云 刘 榕 郭秀钦 杨迎霞 |
平潭综合实验区教师进修学校、平潭岚城乡中心小学、平潭实验小学、平潭澳前镇中心小学、平潭龙山小学 |
“以和育人”: 小学语文“至和课堂”10年构建与探索 |
黄加贤 张祝莲 黄红云 陈丽红 曾惠兰 许庆美 |
泉州市晋光小学 |
《智慧阅读:课内外融合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方晓敏 高 玉 郭晓莹 陈永晶 林丽珍 张秀萍 |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第1、2、4、5、6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小学全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
余惠斌 朱晓华 李丽冰 江雪玲 周菲儿 李 姿 |
福鼎市桐南小学 |
小学语文“引子范本教学”探索与实践 |
游爱金 陶丽春 游清铃 曹游繁 王小丽 刘成敬 |
柘荣县第三小学、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宁德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 |
“质疑•反思•校正:英语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学方法的十五年探索与实践” |
廖成銮 林秀华 郑 娜 蔡双萍 朱梅琴 伍国荣 |
福州高级中学(第1-3位)、莆田第四中学、宁化水茜县中心学校、宁化县第六中学 |
新时代“1+N”家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 |
姜燕琴 王玉霞 罗灵娜 白福宝 张 伟 刘菲菲 |
龙岩学院(第1-4位)、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5、6位) |
新课标下“师生共创”的高中物理实验创新与实践 |
杨 利 吴鹏飞 陈思鑫 梁良飞 吴宝树 刘伟杰 |
泉州市第七中学 |
重探究,促思维—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罗 翀 郑昌洋 林 成 江小安 林良辉 徐长兴 |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第1-3、5、6位)、泰宁县第一中学 |
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 |
吴淑红 唐少雄 张丽芳 陈秋蓉 黄美珠 陈玲玲 |
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小学、莆田市城厢区太平小学、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 |
小学数学“经历过程↔积累经验”教学 23 年实践与研究 |
兰赠连 兰荣富 钟 铃 |
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第1-2位)、武平县实验小学(鼓楼校区) |
四化三合 融创一体—渗透式培养高中化学学科素养实践探索 |
沈绍波 严玉华 夏顺生 邹爱文 余文美 罗祠军 |
浦城第一中学 |
自然•整体•个性:落实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
李平香 陈中峰 陈玉生 林晴岚 熊厚坚 孔相庆 |
三明市第二中学(第1、5、6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省上杭一中、福建省教育学院数学教育研究所 |
概念——物理本源教学的20年实践研究 |
曹义才 陈大年 李永程 刘 斌 刘永红 杨睦毅 |
长乐第二中学(第1、5位)、罗源第一中学、连江尚德中学、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福清第一中学 |
“五育融合”视域下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的15年探索与创新 |
陈金海 方 萍 蒋雪梅 林海潮 康雪芳 |
莆田第一中学(第1-3位)、莆田擢英中学、莆田第六中学 |
赋能课后服务:综合实践活动(绿色体艺)课程体系建构的创新实践 |
杨邦清 高秀月 蔡晓程 廖代森 阮爱慧 黄淑英 |
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
基于实践育人的物理学科多元融合教学探索 |
肖永琴 汤金波 林 游 曾淑煌 |
福州教育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福州江南水都中学、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
二十载德育·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与创新的研究与探索 |
游爱娇 黄春信 邱静芳 游爱萍 蒋漫慧 黄玲妹 |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武平县实验中学、龙岩一中、永定区城关中学、龙岩莲东小学、连城二中分校 |
基于闽西“采茶灯”本土文化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
张小红 林珊舸 游丽金 张胜兰 章 莉 陈 璐 |
龙岩市松涛小学 |
福建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监测与研究 |
陈海春 黄建顺 黄镇敏 王少兵 党林秀 吴智鹉 |
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第1、2、4、5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校本课程活动化”模式培养“四有”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探索与实践 |
杨 娟 巫 山 卢志攀 胡燕萍 卓 霞 张一鸣 |
漳州第一中学 |
“塑根”课程——提升农村孩子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探索实践 |
姚秀萍 郭佳冰 赵雪莲 陈秀丽 许雪前 林 琳 |
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 |
海洋基础教育“多元课堂”十四年的开发与实践 |
卢 灵 杜 鹃 蔡景灿 陈禾谷 李次暖 张美绚 |
泉州第五中学(第1、4-6位)、深港产学研基地(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修院)、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泉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
大同中华文化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
庄 莉 陆佳音 黄靓芳 许建奖 许盈盈 李蔚蔚 |
厦门市大同小学 |
挖掘建本非遗文化,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
黄景青 吴 刚 陈 锋 邱泰杰 陈万兴 李学林 |
建阳第一中学 |
“适切教育”:农村中学多元育人体系建构的十二年实践 |
林添才 苏茂林 许梅菊 林晓芳 柯永忠 汪彩凤 |
安溪沼涛中学(第1-3、5、6位)、福州十二中 |
“‘6C’i智慧课堂”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
徐 聪 陈 霞 杨 莹 李 怡 林 沁 林裕强 |
福州格致中学 |
“一核四驱”赋能:以小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十七年探索 |
叶卉茹 李燕斌 柯巧如 黄息芳 吴榕芳 陈 洁 |
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第1、2位)、福州市台江区第六中心小学、福州市台江区实验小学、福州市台江区滨江幼儿园、福州第十五中学 |
教研赋能 智慧引领 评价突围——基于大智慧课堂的课堂学习评价探索与实践 |
郑云清 张 锋 林顺华 黄丽丽 陈赛真 朱乙艺 |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
基于PBL 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
张群林 魏 琳 余 洁 郑 钊 |
福州第一中学 |
“U-G-S-F”四位一体推进乡村薄弱校改造提升的“德旺样板” |
郑家建 曹德旺 陈祖标 王豪杰 林泳许 林文志 |
福建师范大学、河仁慈善基金会、福建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 福清市教育局、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福清德旺中学(第5、6位) |
基于整校推进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构建山区融合课堂策略实践 |
彭有姬 江 红 林 俐 陈 琳 郑月彩 周芳英 |
武夷山市余庆小学 |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问学”课堂实践研究 |
邓燕萍 欧志伟 魏达宝 苏群妹 郑晓霞 马建农 |
永安市西门小学 |
以片区共同体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
周雪英 林 颖 林 敏 江成强 谢梅莲 张永久 |
福州格致中学(第1、3、4、6位)、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州第十一中学 |
思政课政治认同培育目标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赖翩京 张彩云 李天荣 谢志逸 吴丽芳 陈丽萍 |
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莆田华侨中学、莆田第二中学、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基于正能教育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
蔡 隆 陈 东 吴 彤 袁小平 危茶良 林 倩 |
福州第十五中学(第1、3、6位)、闽江学院、福州华侨中学、福州第八中学 |
来源:高新区教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