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药|新研究:饿死疟原虫新疗法可取代青蒿素?

收藏
关键词: 疗法青蒿素新研究
资讯来源:财新健康
所属行业:化学药制剂
发布时间: 2020-08-31


导读


疟原虫青蒿素耐药日益增多;通过抑制能量摄入来阻止疟原虫增殖


疟疾主要通过叮咬传播,长期在非洲、亚洲南部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中肆虐,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图/人民视觉



文丨实习记者 汤涵钰 记者 邸宁 


疟原虫耐药性不断增加,抗疟药物研发打开新思路。8月28日,国际期刊《细胞》在线发表题为《抑制恶性疟原虫糖摄入的结构基础》(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研究成果,通过抑制疟原虫对葡萄糖的摄取 “饿死疟原虫”,鉴定出了新的抗疟药物结合位点,并设计出一系列高效安全的选择性抑制剂。

  

该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颜宁团队与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尹航团队合作完成。今年43岁的颜宁多年关注膜蛋白尤其是跨膜转运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曾于2007至2017年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当时是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17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后,于2019年获评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同时担任清华兼职教授。200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尹航现为清华药学院副院长,曾获多个国际研究奖项。

  

“研究团队以阻断疟原虫能源摄取为新手段开发的新一代化合物,有望解决日趋严重的疟疾耐药性问题;同时,靶向膜转运蛋白的正构及别构调节位点的抑制剂设计思路非常具有创造性,也为其他药物理性设计提供了参考。”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介绍。


疟疾在中国俗称“打摆子”,由恶性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不断增殖引起,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叮咬传播,长期在非洲、亚洲南部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中肆虐,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记录在案的疟疾感染病例超过2亿,死亡人数达40万,而全球目前尚无针对疟疾的疫苗。(参见:《非洲疟原虫首次发现抗青蒿素突变 5年内或增7800万感染者》)

在此之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药物联用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ACT)曾取得了巨大成功,至今仍旧是治疗恶性和重症疟疾的一线疗法。然而由于耐药性疟原虫的产生,ACT疗法先后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出现了治疗失败的病例。


……
(本文来自新闻原创付费阅读网站“财新网”。如有意阅读全文,可直接订阅。谢谢!)


热门文章:

如何打响




更多相关文章:

非洲疟原虫首次发现抗青蒿素突变 5年内或增7800万感染者[2020-08-17]


疟原虫耐药性仍在不断增加,疟疾最为高发的非洲正在遭受严重威胁,而青蒿素的特效治疗作用正在受到威胁。


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杂志近日刊登的一项研究首次发现并证实,非洲本土出现了对青蒿素耐药的疟原虫突变。研究者引用模型预测显示,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在非洲,以青蒿素为基础联合疗法的失效将会在五年内导致7800万例新增病例和116000例额外死亡。


疟疾在中国俗称“打摆子”,由恶性疟原虫在人红细胞内不断增殖引起,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叮咬传播,长期在非洲、亚洲南部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中肆虐,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记录在案的疟疾感染病例超过2亿,死亡人数达40万,而全球目前尚无针对疟疾的疫苗。


东南亚耐多药疟原虫正在进化和扩散 青蒿素一线疗法失效率提高[2019-07-25]


在东南亚,耐多药恶性疟原虫进化出更高水平的抗疟药物耐药性。7 月 22 日,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旗下的《柳叶刀传染病》上刊登了两项研究。其中,英国及越南的学者发现,由于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毒株出现并在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地扩散,导致广泛使用的前线药物治疗失败率“惊人地高”。


研究指出,根据2007年至2018年间,在东南亚地区收集到的逾1600个疟疾患者的血液样本,发现如今在泰国、越南和柬埔寨部分地区,对青蒿素及哌拉喹耐药的疟疾寄生虫恶性疟原虫达80%以上。研究还表示,恶性疟原虫已发展出的抗药性,导致在半数病例中,一种最新的、最强大的一线药物组合——双氢青蒿素-哌喹(DHA-PPQ)治疗失败,疗效被大大削弱。


上述结果被另一项关于青蒿素耐药性的多国随机试验临床研究佐证。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评估了来自柬埔寨、越南和泰国7处的使用标准的3天DHA-PPQ疗程治疗的的140名疟疾患者(2-65岁)情况,并报告其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显示,该疗法抗疟失败率在泰国东北部、越南西南部、柬埔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分别达到87%、53%、62%和27%。研究人员还发现,新描述的氯喹抗性转运体(CRT)突变快速增加,这些突变有助于抗哌拉喹,进一步增加了治疗失败率。


疟原虫感染治疗癌症背后的科学真相19211[2019-02-11]


“大年三十好消息!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春节期间,我们的微信朋友圈被这个新闻刷了屏。对老百姓来说,这符合传统的“以毒攻毒”的想法,是一个有点不可思议的重大“利好”新闻。但在科学界,利用病原体治疗免疫相关的疾病是大家都知道的研究方向,而且也不是简单的“以毒攻毒”。


其中的道理不复杂,病原体和人类的免疫系统在漫长的时间里有着共同进化的关系 ,甚至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病原体成就了我们的免疫系统 [1]。作为共同进化的结果,我们的免疫系统有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应对病原体,而病原体也有同样多的策略来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病原体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去治疗和免疫相关的疾病,比如癌症、自身免疫病、过敏等。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财新网。  

     

责编|任波

版面|刘登辉 王怡然



本文首发于财新网

我们坚持并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授权、投稿及爆料请联络财新健康管理员

邮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询:caixinhealth@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