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少吃并在特定时间进食“双管齐下”,或可延长三分之一的寿命

收藏
关键词: 研究发现
资讯来源:DeepTech深科技
发布时间: 2022-05-2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也将逐渐地延长。今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到 2025 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 2020 年基础上继续提高 1 岁左右,展望 2035 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0 岁以上。”

长期以来,科学家也在寻找延长寿命的科学方法。最近,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减少卡路里摄入,与此同时,在小鼠一天中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间进食,能明显地延长其寿命。

也就是说,想要活得更长久不仅要少吃,还要选择在一天中特定的时间进食。该研究表明延缓衰老不仅和摄入热量有关,也与新陈代谢息息相关,为进一步探索衰老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5 月 5 日,相关论文以《早发性热量限制的昼夜节律排列可促进雄性 C57BL/6J 小鼠的寿命》(Circadian alignment of early onset caloric restriction promotes longevity in male C57BL/6J mice)为题发表在 Science 上[1]。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Science

美国农业部人类营养研究衰老中心营养中心的营养科学家赛·克鲁帕·达斯(Sai Krupa Das)并未参与该项研究,但他对媒体表达了该研究的重要性:“这是一项非常有前途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该团队以数百只小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 4 年的科学实验。他们通过自动喂食器在实验室对小鼠进行定时投喂食物,用这种方式保证进食时间和食物量的准确。

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实验,分别对应“仅吃低热量食品”和“仅特殊时间进食”。根据相关实验结果,通过食用低热量食根据相关实验结果,食用低热量食品的小鼠寿命延长了 10%。而仅在夜间进食的小鼠在寿命延长效果上更加显著,寿命延长达 35%。


(来源:HHMI

一部分小鼠不作热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CR)要求,而另一部分小鼠的则限制 30%-40% 的热量。研究人员对被限制摄入热量的小鼠,通过不同的时间表进行喂食。

该团队发现,与其他小鼠相比,在晚上进食低热量食物的小鼠,在 2 小时或 12 小时内,它们的寿命都是最长的。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法,即低热量饮食及仅特定时间进食,将平均寿命 2 年的小鼠延长了 个月。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分子生物教授、HHMI 研究员约瑟夫·高桥(JosephS.Takahashi)表示,“这项研究有助于解决围绕饮食计划的争议,即强调只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进食。正如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最近的一项研究报道的那样,这样的计划会带来健康益处,从而延长寿命。”


图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分子生物教授、HHMI 研究员约瑟夫·高桥(JosephS.Takahashi)(来源:HHMI

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老年学研究员拉斐尔·德·凯博(Rafael de Cabo) 表示,“该研究证明,即使你限制了卡路里,但你没有在正确的时间进食,也不会得到热量限制的全部好处。”

近年来,通过调节饮食时间来达到减重或长寿的目标,例如近期兴起的间歇性禁食,即每两天禁食或每天严格限制进食 6 至 8 小时。

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通过限制热量的摄入能使动物的寿命得以延长,并在线虫、苍蝇、小鼠、大鼠和灵长类动物等得到相关证明。并且,相关实验还表明,这些举措还可达到降低体重、调整葡萄糖、平衡血压以及抑制炎症等效果。


图丨无限制喂养小鼠在衰老过程中肝脏变化的基因表达特征(来源:Science

高桥对媒体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卡路里限制如何影响身体的内部时钟,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延长人类健康寿命的新方法。这可能来自限制卡路里的饮食,或通过模仿这些饮食效果的药物。”

他指出,“如果我们找到一种可以提高生物钟的药物,就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测试,看是否能延长寿命。”

对于动物的相关热量摄入对比实验,科学家可以精准地控制时间、摄入量等,但对于人类的热量摄入实现显然挑战更多。因为他们不能生活在实验室里,也不能长期地吃各种被检测热量的食物。

研究热量及进食时间对小鼠的影响,最终是为了延长人类的寿命。如果将该方法用在人类,那么,进食时间应该“锁定”在白天 12 小时内完成,也就是人们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当然,仅在白天进食,也就意味着夜宵可能会成为延缓衰老的“黑名单”。

-End-



参考:
1.Victoria Acosta-RodrÍguez et al. Science(202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k0297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5/220505143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