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药谷 | 璧辰医药陈晨:聚焦于可突破血脑屏障的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创新药老兵“

收藏
关键词: 新药药物药物研发创新药医药研发
资讯来源:张江药谷
发布时间: 2021-05-1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导语 #

4月中旬,JCR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已经批准其公司在研药物Izcargo(pabinafusp alfa)上市,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I型(MPS II,又名亨特综合征)。据悉,Izcargo是一款重组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IDS)替代疗法,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JCR公司开发的J-Brain Cargo递送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帮助静脉注射的生物制品穿过血脑屏障(BBB),递送到患者大脑中。根据公司新闻稿指出,这是世界上首款获得监管机构批准,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酶替代疗法。它可能给溶酶体贮积病患者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改变。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今日专门对这一进展做出了报道。


无独有偶,在国内也有一家聚焦于可突破血脑屏障的小分子药物研发企业---璧辰医药。


2020年8月7日,璧辰医药宣布完成由华创资本领投的两千万美元A+轮融资;2020年中旬璧辰医药依托自身搭建的“突破血脑屏障平台”在研的第一个旗杆性临床化合物ABM-1310临床一期在美国如期开展,对于陈晨这位在新药研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创业老兵来说,有一丝运气,更多的确实来自个人对于“新药研发”理想的坚持和憧憬。


干了一辈子,只会做新药研发

.

陈晨博士 

璧辰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陈晨博士,是我国高考恢复后第二届学生。采访时,恰逢厦大百年校庆,在陈晨会客的办公桌上还摆着校庆的刊物。“在那个彩色照片很罕见的时代,我因为看到了一张厦门大学的彩色照片,实在是太美了,填报志愿时就选择了这所学校。”1978年陈晨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无形中开启了他和医药研发的一辈子的缘分。


1982年,迫于“回沪”压力下的陈晨以77:1的录取比例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已故黄耀曾院士并获博士学位。在那个中国国门初开,大学生积极学习全球先进知识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博士毕业后的陈晨也选择了前往美国,并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 & M University)跟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顿爵士(Sir Derek Barton)进行博士后训练。


1992年完成博士后训练的陈晨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回国担任老师,要么留在美国进入工业界。“不可否认,美国的制药工业各方面还是很健全的,相较而言国内当时医药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当时就想着在那里先工作。”为了家庭,他选择了在美国的圣地亚哥进入biotech医药行业, 在美国上市公司Neurocrine Bioscience工作了15年,所从事的工作基本都与中枢神经小分子新药研发相关。


这段经历,在陈晨的职业履历中留下了日后为他创业打下良好项目管理基础和平台建设的经验--研发出两个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小分子拮抗剂,NBI-42902和 Elagolix,并推进到临床研究,其中 Elagolix 是10多年来,FDA 批准的第一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导致的中度到重度疼痛的口服药。同时,他在《全美化学学报》、《有机化学学报》、《药物化学学报》、和《生物化学学报》等专业期刊发表近130篇论文,是25+项美国专利的共同发明者。


对于这么多年只会干新药研发一件事的陈晨来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创制新药的梦想早已深根在自己的心中,而回国创业的契机或者下定决心却是因为受到桑迪亚创始人王晓川女士坚定地相信“中国可以研发新药”理念的影响。


“有些人给你说这件事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这是个忽悠,但晓川用她的热情和坚定的态度告诉我们,这是未来。”


2009年从美国回来的陈晨满怀热情想做新药。“但当时只有贝达等极少数的Biotech起来了,我们注册了公司,也得到了张江园区的支持,做了很多准备,但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人才条件各方面远不如今天这么好,没有成功。”带着“新药梦想”的陈晨接受桑迪亚创始人王晓川的邀请加入了当时国内CRO行业领头的公司桑迪亚,担任高级副总裁,继而担任总经理一干就是6年。他在任期间,帮助公司从200多人发展到了600多人,而他本人也对中国当时制药研发市场有了更透彻的了解。随着中国创新药市场机会的到来,2015年陈晨辞去了桑迪亚总经理的职务,开始筹建璧辰医药。


挑战无人区,勇于探索创新药研发的理论创新源头,搭建全新技术平台


根据资料显示,血脑屏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当时,后来的诺奖得主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在研究如何用染料给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染色。他发现在注射染料后,一些动物全身的器官都被染上了颜色,唯独大脑是个例外。他把原因简单地归于大脑的吸收力不够。后来,他的一位学生做了另外一项实验,直接将染料注射进了动物大脑的脑脊液中。这一次,他观察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脑组织被完美地染上了色,但身体其他部分却没有被染上色。基于这些发现,当时的科学家们推断,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屏障,阻止了物质的自由流通。起初,人们以为屏障效应是血管造成的。而如今我们知道,血脑屏障由紧密相连的内皮细胞组成。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很多外源性生物分子无法从血液循环中进入大脑,从而限制了许多药物的使用——如果它们无法进入大脑,自然也就无法治疗大脑里的疾病。自此之后,许多科学家们就在探索突破血脑屏障的方法。这一探索,就是几十年的时间。


作为一位拥有20多年在中枢神经药物研发方面经验的科学家,陈晨博士受到桑迪亚的前同事、肿瘤学研究专家余科教授的启发,(编者注:2011-2012年陈晨和余科同在桑迪亚工作,余科现任复旦大学的教授)选择了针对中枢神经方向的小分子药物研发。“中枢神经药物跟其他最大的不同就是血脑屏障渗透性。血脑屏障限制了很多新、老药物的入脑率。如果是针对中枢神经疾病的治疗,药物浓度可能就达不到疗效。”


所以进入这一具有挑战的领域,打造一个这样的平台,从对疾病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到临床前研究成为了陈晨博士创立璧辰后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璧辰医药早期团队照


谈及团队,陈晨表示,“因为是挑战新领域,所以团队的信任和默契比较重要。现有的同事,许多之前都曾经共事,比如我和我的搭档黄青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就认识了。大家互相了解而且理念相同。”在陈晨看来,在桑迪亚的6年,不仅让他等来了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的浪潮,而且做好了充分的积累和沉淀,熟悉国内的创新药环境,这些都为后面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据悉,随着后续项目管线进度,璧辰医药已经开启B轮融资,“对于后续二期临床申报和试验准备,我们也是根据计划一般提前6-9个月准备,如果顺利,明年还会有2-3个临床前项目逐渐进入临床。”在陈晨看来,一旦打通了技术平台,后续在结合靶点发现有效化合物,针对临床需求设计药物只是水到渠成。


谈及未来,陈晨博士表示,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让璧辰在美国的临床项目多少受到一些影响,但目前疫情在逐渐得到控制,“后续我们在申报方面也会考虑中美双报的路径,临床开发阶段,一方面是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是主动让擅长的团队进入。我们擅长做研发就做好研发,让擅长做后期开发的公司做后期,大家的目标就是把药做出来,造福患者。”


本文根据药谷君团队对陈晨博士专访编辑完成

图片由企业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