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瑞戈非尼自2017年在我国获批上市以来,已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细胞癌(HCC)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示出显著临床获益。随着其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寻求最佳的个体化精准用药模式也逐步成为关注热点。在真实世界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使用剂量、减轻不良反应、兼顾疗效和耐受性以及实现更好生存获益等问题仍需更多探索和优化。
值此第8届BEST大会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曲秀娟教授共同探讨瑞戈非尼在中国患者真实世界临床应用中的最佳实践。本文整理访谈内容如下,供读者交流讨论。
顾晋教授:“局部+药物”联合获益佳,多学科协作选择最适方案
结直肠癌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局部+药物”联合治疗在直肠癌中应用较多,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国卫生健康委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均强调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术前放化疗,即放疗联合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起到局部增敏作用后再配合外科手术治疗。对于结肠癌,通常在分期较晚或肿瘤负荷较大、术前评估不易切除时,配合局部放化疗后再行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中对术前术后及各线治疗的首选、次选药物已有明确推荐,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的病例,内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及放疗科医生也会通过多学科讨论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临床中可直接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较为有限,有些患者虽然无远处转移,但原发灶肿瘤负荷较大,如直肠上段肿瘤易侵犯膀胱、直肠中段肿瘤易侵犯前列腺和精囊腺、直肠下段容易侵犯肛管和阴道后壁等,对于这类患者为了实现根治性R0切除(切缘阴性),往往需要先通过化疗、免疫治疗或联合放疗使肿瘤缩小,达到降期后再进行手术,从而可使外科手术更加精准地完全切除肿瘤病灶,实现更好获益。对于未实现根治性R0切除的患者,需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术后病理显示切缘阳性的直肠癌患者可选择术后辅助放疗,区域淋巴结阳性可进行辅助化疗,包括单药或多药联合化疗方案。结直肠癌治疗需要综合全程管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何时选择手术等局部治疗,如何进行全身药物治疗效果更好,都离不开多学科医生的通力合作,为患者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大化获益。
张苏展教授:原发灶切除需综合评估,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可减少复发
对于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CRC)患者,是否能从原发灶切除中获益始终缺少肯定的答案。以往认为,对于广泛转移患者,原发灶切除的生存获益优于单独的探查手术,且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更优于姑息性切除,但由于缺少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明,这一理论还无法得到证实。进入化疗时代后,通过全身有效化疗,原发灶也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后续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比例相对降低。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患者经过系统化疗后生存期通常可达一年以上。在靶向和免疫治疗问世后,生存时间更是可延长到三年以上。因此,是否切除原发病灶已不是影响患者的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对于转移灶不能切除的患者,是否需要切除原发灶,张苏展教授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关注原发灶症状。如果患者在治疗前原发灶就有出血梗阻等症状,那么后续出现并发症可能性较大,可以考虑先切除原发灶;第二,看治疗中是否应用容易引起梗阻或肠道并发症的药物,如对于RAS基因突变或右半结肠癌需长期使用贝伐珠单抗的患者,可治疗前进行原发灶切除;第三,看转移灶情况,比较原发灶和转移灶哪个进展对患者健康威胁更大,如果原发灶影响更大可考虑切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肝胆外科、胸外科、结直肠癌外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讨论,选择最佳方案,获得更好的治疗疗效。
原发灶的“局部+药物”治疗中最显著的是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CSCO会议中都提到了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理念,即在局部治疗同时加强全身治疗,在以往卡培他滨基础上增加伊立替康或采用三药化疗及靶向治疗等方案,可产生更好疗效,降低复发风险,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
曲秀娟教授:结合真实世界多维研究,探索药物最佳应用方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曲秀娟教授
药物上市后需要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其必要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药物能否上市主要依赖于III期临床的随机对照实验(RCT)研究的结果。RCT研究对筛选患者有非常严格的入排标准。但在真实世界中,患者的情况是多样化的,这使得真实世界中患者的情况无法和RCT研究的入排标准完全匹配;其二,药物适宜的起始剂量和最终剂量也需要在真实世界中进行验证;其三,RCT研究中虽然也观察到了患者对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但真实世界中的样本量进一步扩大,在患者情况更复杂的条件下可能会观察到更多的不良反应;最后,抗肿瘤治疗药物虽然首推为单药治疗,但是为了使药物疗效提高并从后线治疗向前线治疗推移,需要对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如何进行有效联合用药需要在真实世界中继续探索。
在瑞戈非尼的研究进展上,曲秀娟教授也和我们做了分享。在用药剂量方面:国内外研究显示,瑞戈非尼的适宜初始剂量和最终剂量均为120 mg。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上,为了克服瑞戈非尼服药前4周的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可以采用滴定的方法,即瑞戈非尼从初始剂量80 mg逐渐增加到标准推荐剂量160 mg。在联合用药方面:真实世界中很多肿瘤患者后线并非单药治疗,而是常常直接采取联合用药的策略,或在单药治疗出现疾病进展之后开始联合治疗。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也给治疗方案向前线推进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