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个临床就有1个被“放弃”,CDE告诉你中国创新药研发现状

收藏
关键词: 创新药药研发临床新药研发
资讯来源:药渡
发布时间: 2021-11-17
















10年前,埃克替尼成功上市,为中国创新药首度破冰。


6年前,中国药政改革开启新纪元,创新药迎来春天。


3年前,港交所改革上市规则,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开启创新药的黄金时代。


回想过去充斥着各路神药的年代,每一步的突破,都显得弥足珍贵。这背后,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科学进步逻辑。


当社会认知、技术与生产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创新药荒漠必然会迎来活水灌溉。


虽说2015年至今,满打满算不过6年时间,但我们的创新药产业已经完成了一次跃迁式发展。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井喷的第三代EGFR-TKI、年用药费用不到4万元的PD-1,国产ADC、CAR-T也悉数登场。对于国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幸事。


国内创新药企正努力爬上高处,与海外大药厂争锋。这里面,必然也会诞生市值超千亿美金的Big pharma。


但不是所有的创新药都有未来。憧憬之际,不管是药企还是投资者,都要保持几分冷静。


资本潮涌,过度繁荣下,这波创新药红利正在悄然消退。从慢病治疗、肿瘤治疗到现在分子研究和基因疗法的慢慢兴起,创新药领域低垂的果实越来越难摘取。


国内创新药研发现状,究竟如何?11月10日,CDE公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 01 /

临床占比57%,

创新药研发空前繁荣


2015年以来,国内创新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到了2020年,国内创新药活力更是空前。


根据《报告》显示,2020年度共登记临床试验2602项,比2019年总体增长9.1%。其中,创新药临床试验占比高达57%。



这背后,主要“推手”是国内企业。从申报临床的企业来看,国内企业达到1142家,占比78%,一改过去海外药厂“垄断”创新的境况。贫瘠的荒漠正在变成丰沃的大草原。



当然,创新药的发展,必然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一款新药要想上市,基本需要层层闯关,走过3个阶段的临床。


从临床阶段来看,国内创新药大部分还是以早期为主。2020年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占比最高的是一期临床,为43.7%,二期、三期临床占比分别为19.9%和24.4%。



根据药物类型来看,化学药一期临床占比最大,达到50.4%,近些年研发最为热门的生物制品一期临床占比相对较少,为38.3%。与此同时,生物制品的三期临床占比达到30.7%。



而从临床市场来看,要成为千亿级Big pharma,国内药企更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看到,2020年登记的创新药临床试验中,只有14.1%为国际多中心临床,其中不在国内招募患者的临床试验还仅有1例。除此之外,85.9%的创新药临床,主要还是在国内开展。



无论是患者群体规模还是医药市场规模,海外市场都要远远超过国内。也正因此,对于一款创新药来说,只有立足全球,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日本武田制药、第一三共等大药厂,也都是从日本国内走向全球,才完成了蜕变。国内药企要想跃迁为真正的Big pharma,也必须迈出这一步。


/ 02 /

盛世之下,

治疗领域、靶点扎推严重


内卷,在创新药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为典型的便是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抑制剂。截至今年11月,国内已有6款国产PD-1获批上市。此外,还有3款处于报产阶段的产品。虽前方竞争激烈,后面排队的依然不少。


不只是PD-1/PD-L1,围绕VEGF、EGFR、HER-2等抗肿瘤药物热门靶点,药企都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


当下,国内药企临床申请大爆炸,存在着很大的“泡沫”成分。治疗领域扎堆,靶点、药品重复,已然成为中国创新药头顶高悬的达摩克斯之剑。


先来看治疗领域,市场规模最为庞大且研究相对较多的肿瘤领域,当仁不让的成为国内药企主战场。其中,又以非小细胞癌适应症为主。


根据《报告》,在化学药研发领域,肿瘤药物占比达42.1%。排名第二的是抗感染药物,占比仅10.1%。这两大领域之外,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等占比均不高,只有5%出头。



生物制品适应症同样以抗肿瘤药物为主,占比达47.3%。其次是最有前景的疫苗市场,占比13.99%。



比治疗领域更“内卷”的,是靶点。PD-1自然是以压倒性的优势荣登热门靶点第一名。


2020年,共有75个不同的PD-1申报临床。此外,VEGFR、CYP51A1靶点同样扎堆,申报品种均超过50个。



临床试验数量最多的,自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靶点领域。PD-1靶点的临床试验数量将近100项,VEGFR、PD-L1等靶点的品种开展的临床试验均超过60多项。



适应症相同,靶点也无差别,注定了这是一场极其残酷的竞争。可以看到,前10个靶点中有9个靶点的药物,适应症领域集中在同一适应症领域,其中7个靶点的药物品种的适应症超过90%的占比集中在抗肿瘤领域。


这也意味着,众多的相似产品,即便全部研发成功,也只有少数产品能够分享市场。这在PD-1领域已经被充分证明。


但很显然,如PD-1“内卷“般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


/ 03 /

临床患者都不够用,

不是所有创新药都有未来


都说创新药研发唯快不破,但从临床启动速度来看,国内药企似乎并不“焦虑”。


根据《报告》,1473项新药临床试验中,有1203项已登记国内首例受试者入组知情同意。从临床获批,到签署首例受试者入组知情同意,平均耗时23.4个月,接近2年时间。


快节奏的只是少部分。临床试验获批后6个月内启动受试者招募的比例,仅有24.9%。即便把这个时间放宽到1年,也不足一半,仅有45.4%。


如果按临床试验批件3年有效期统计,约有80.2%的临床试验,在有效期内启动受试者招募。换句话说,有19.8%的临床申请,没有在有效期内有任何动作。


每5个临床批文,就有1个被“放弃”。对创新药来说,申报临床只是开始,但却成了某些产品的终点。



原因也不难理解。由于靶点同质化严重,临床招募困难成了最大的问题。创新药浪潮下,就连猴子都涨价了,更何况是数量有限的患者。


2020 年登记的药物临床试验,目标入组人数平均值为320人。也就是说,总的临床患者需求规模达到47万人。


考虑到其中主要是肿瘤适应症,虽说肿瘤患者群体规模不小,但面对需求巨大的临床需求,也会变得紧缺。从这个角度来说,患者资源难为可贵。


PD-1扎堆最为严重,自然也首当其冲。接近100项临床中,要想所有临床招募到足够的患者,显然不大现实。市面上也时常出现,PD-1受试者不够用了的声音。


11月12日,人福药业发布公告表示要终止ALK抑制剂(针对非小细胞癌)的临床,原因正是患者不够用了。公司表称该药物在I期临床研究中,未找到足够数量的入组患者。这也导致,项目启动至今累计投入的2500万元打了水漂。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研发推进较快的企业,临床能力也往往比较突出。这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不过,临床进展缓慢,或许不仅是“能力不够”一个因素。在创新药景气度高涨的环境下,热钱汹涌,拿到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必然是申报临床。


如果连申报临床都没有勇气,那谁又有勇气相信你能成为中国的Big pharma呢?


总结


从无到有,国内创新药领域承载了诸多期待。也正因此,资本蜂拥而至,创新药市场欣欣向荣。


虽然其中有泡沫,甚至是很大的泡沫,但对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泡沫未必都是坏处。


一个有效的市场,本身也是一个自我不断纠错的过程。国内创新药市场会持续向前,泡沫也只会是阶段性的产物。


毋庸置疑,一个大时代已经开启了。

















免责声明


“药渡”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