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领域资本狂欢年 | 年度

收藏
关键词: 研发新药药研发
资讯来源:研发客
发布时间: 2021-01-14

资本寒冬未如期而至。纵观医药行业,无论是一、二级市场投融资交易额都在疫情年创下历史新高,更多的资本涌向了新药研发领域。最近,研发客对资本市场投资环境进行了年度例行 ,从数据结果来看,不少机构投资者均表示,新冠疫情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医药行业的投资中。同时,超过半数的企业家都认为,疫情对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投融资交易数量空前


现实的确如此。研发客统计与新药研发相关的全年投融资交易项目(见下方表格),2020年共完成175项融资,是2019年的一倍余。除去一些未透露细节的交易,融资总额近600亿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投融资榜单中,迈威生物以19.7亿元的A轮融资摘得年度最大交易金额,其中领投机构为拾玉资本,东方富海、正心谷创新资本、海通资本等机构跟投。据悉,迈威生物已在12月递交了A股科创板上市申请,并获受理。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专注于研发单抗、双特异性/双功能抗体以及ADC药物,以及包括长效或特殊修饰的细胞因子类重组蛋白药物。在现有的16条研发管线中,4个品种处于关键注册临床试验阶段、1 个品种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3 个品种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1 个品种已经递交药物临床试验申请;6 个品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此外,迈威生物与君实生物合作的 9MW0113 已提交上市,根据双方合作协议及补充协议约定,9MW0113获准上市后,君实生物将MAH转让于两家公司合资设立且由迈威生物控股(持股比例为 51%)的子公司。目前,迈威生物仍处于未盈利状态,上市将使用科创板第五套规则。

之后,高瓴资本在新药研发领域的投资持续加码,凭借6个领头项目成为2020年最积极的投资机构。此外,国投创业也在去年领投了5个项目,礼来亚洲、红杉中国各有三个领投项目。以往,新药研发投融资主要集中于几家明星投资机构,但在2020年这一现象并不明显,相反,一些过去不太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机构也参与其中。并且,几家传统制药企业也开始尝试以投资的方式实现转型。

在所有的投融资交易中,肿瘤新药开发的企业仍然成为投资机构竞相追捧的领域。而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疫苗研发也成为一大热门,据研发客统计,9家疫苗研发企业获得融资。


biotech上市公司冷暖自知


数据显示,中证医药2020全年上涨50.87%,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27.21%;而由更多biotech公司组成的中华香港生物科技指数全年涨幅达80.56%,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恒生指数全年下跌3.4%。

今年上半年,在新冠疫苗研发的高预期之下, 一度成为香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中表现最受期待的一家企业,全年实现了119.41%的涨幅,排在涨幅榜第二位。而公司与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的新冠疫苗也即将呼之欲出。全年涨幅排名第一位则被信达生物摘下,涨幅高达209.04%。12月28日, 信达生物 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获NMPA批准在中国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这也是这款药物获批的第三个适应症。涨幅排名第三的是君实生物,2020全年上涨112.73%。

从市值来看, 百济神州 依然是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中的老大。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公司的市值达1850.45亿港元。2020年9月28日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再鼎医药,以1184.49亿港元的市值位列第二。对比两家公司在美国的表现,截止12月31日,百济神州的美股市值为234.9亿美元(约1527亿元人民币),再鼎医药的美股市值为118.4亿美元(约770亿元人民币)。两家公司在纳斯达克和港股资本市场的市值基本持平。

年末,两家公司在各自耕耘的道路上有所收获。百济神州的PD-1产品 注射液和明星产品 谈判成功,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而再鼎医药则以2.31亿美元的价格引进Cullinan Oncology研发的EGFR抑制剂CLN-081。买买买的脚步始终不停。

2020年,共有8家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除再鼎医药之外,康方生物、诺诚健华、药明巨诺和 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而开拓药业、嘉和生物、和铂医药的股价都在上市后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跌。其中, 的跌幅最为剧烈,截止12月31日,下跌48%。

随着港股、A股科创板以及美国的中概股不断涌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biotech已经成为中国医药行业中市值第二大板块,上市公司之多,以及上市速度之快,引起了国内的二级市场投资机构高度关注。而从前述这些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表现来看,机构投资者对它们的态度可谓天壤之别。

国内一家公募基金医药投资总监在接受研发客采访时表示,生物医药公司正在逐渐改变中国患者的用药结构,传统仿制药或一些中成药的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这是时代的一个转折点。“国内这批biotech公司的大部分创始人都是科学家回国。这其中,有一些科学家兼具企业家的特质,非常难得。”他认为,生物医药公司很难去预判它的 ,因此更看重创业者是否具备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素质。这样的企业不仅需要在研发方面有很强的实力,同时在销售、政府事务等方面也有超预期的表现。

在长期跟踪和筛选企业的过程中,公募基金的专业投资者也感受到,biotech公司的起起落落很常见,在投资组合层面的风险控制变得尤其重要。研发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这时如何在投资组合上实现回报率,非常有挑战。

CRO大幅超越制药企业


在中国新药研发浪潮迭起的时代,CRO企业继续享受这高估值的厚待。 无疑是资本市场最大的赢家

药明生物全年累积涨幅高达212.62%,并创下了102港元的历史新高。截止12月31日,药明生物的市值已突破4000亿港元,不仅远超过药明康德,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在香港上市的医药企业。研发客留意到,招商国际在10月的研究报告中将药明生物的目标价格上调至267.8港元。报告中提到,药明生物的管理层在近期的业务更新电话会议中表示,公司新推出的win-the-molecule战略专注于后期项目管线的获取,与现有聚焦早期项目的follow-the-molecule战略形成互补。此外,公司从竞争对手处赢取了10个管线项目并转移至公司管线。在香港上市满一年的康龙化成2020年的表现同样优异,全年涨幅同样高达202.29%。

相较之下,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稍显逊色,在港股资本市场的全年涨幅分别为120.73%和50.84%。值得注意的是,泰格医药在A股全年上涨了157.05%,可见两地投资者的风格差异。

前述公募基金医药投资总监的观点认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发企业选择将临床前研究外包,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CRO企业同样享受到国内工程师红利优势,每年大量的毕业生不仅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能承接国外药企CRO产能不足的溢出订单。

与CRO企业迅猛的涨势相比,大药企过去一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则为稳健较平淡。恒瑞医药顶着突破5000亿市值的光环效应,吸引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在2020全年上涨了53.23%,涨幅仍然远超其业绩增速,不愧“药茅”之称。大药企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复星医药,沉浸几年后,今年借疫苗研发热度,全年上涨105.99%。在香港资本市场,则以60%的涨幅排位列港股上市的大药企第一位。这一涨幅同样也远超出公司前三季度的业绩增速。

不得不承认,多数医药企业在2020年都享受了资本市场的高溢价预期。那么,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家们对已经到来的2021年会有一个怎样的预期呢?从研发客本市场投资环境年度调研结果初步来看,机构投资者和制药企业均认为,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市场,2021年的整体市场表现都将有所回落。对于2021年的融资,企业高管们似乎也并不太乐观,多数参与调研者认为,下一年,确定性更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

2021年已来,我们拭目以待。




总第1227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可浏览更多文章
www.PharmaDJ.com